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

2022-04-29 15:15:53.0 好的教育 读后感1500字 教育书籍读后感1500字 527 浏览

简介《好的教育》是由鲍鹏山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教育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1


  2022年3月份,在张校长的推荐下,购买了鲍鹏山教授的书籍《好的教育》一书。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一直很期待看到此书,并一直在想,“这本书将会如何讲述好的教育呢?”

  在许多人的眼里,教学成绩好的老师是好老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真的是这样吗?书中,鲍鹏山教授说:我觉得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

  鲍教授在开篇第一问中讲到:“中国有全人类最悠久的教育历史,拥有孔子这样的人物,拥有孔子创立的全人类最早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它完整体现了人类教育最本质的价值。所以,今天谈教育,离不开孔子。不是他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他。我们需要不断回到孔子那里去。看看什么是教育?他为什么教育?他怎样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在书中所谈的所有内容,都一一指向一个方向——孔子的教育。

  此书的每一篇章都在讲述孔圣人的故事及《论语》里面的经典语句。在书本的第12、13页,“你有没有被文化”中讲到一个人被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一个人“有文化”,而是人本身即文化。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承文化,让更多的受教育者“被文化”。

  在书本的第66页,鲍教授提到,一位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要有相应的学问,要有相应的道德,要有相应的品格。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何时何地都应该以此为标准,争当一名合格的好老师。另外,此章还阐述了“学手艺,学技术,学专业”的区别,专业乃三者的最高境界。

  在95页中,鲍教授提到:一位理想的教师,除了能做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应该能够为学生作价值引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一位好的老师,是能够真正为他的学生们解惑的。这个“惑”,不是小小的迷惑,而是人生的大迷惑,人生的价值判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观。如果一群孩子碰到一位好的老师,在帮助他们解决学业问题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那是何其幸运的一群孩子啊。我当努力学习,争取当一位让孩子感到幸福的好老师。

  很多人不读《论语》,也不知道自己的狭隘所在。对于一些常见的词语、句子一知半解,常常会闹笑话、。书中第96-100页。列举了两句我们常见又没有真正理解的句子:“以德报怨”和“言必信,行必果”。很多人都认为孔子也是这么认为,这么做的。殊不知,这两句话的后面还有句子。完整的句子为:1.问:“以德报怨,何如?”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强调,既不能“以怨报怨”,也不能“以德报怨”,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许下诺言后,不问是非曲直一定守信;做事不论结果好坏一定要做到底,这类是糊涂而固执的小人啊。”而且还违背了一个原则:有错就改,这是不可取的。

  整本书,鲍教授结合孔子和《论语》进行阐述,使人茅塞顿开。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其他从业者,无论认知还是实践,都能从书中获得教育的智慧和指导。最后,鲍教授推荐了四本最好的基础教材:《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他认为这四本书正好符合这三个条件:第一,体现民族核心价值观;第二,是最经典的语文;第三,总量又适中。一起来读书吧,书中既有颜如玉,书中也有黄金屋。

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2


  读书格言: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从小,父母教予我们做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先学做人,再做事;上了学,老师教予我们做人要分辨是非,做一个好学生;工作以后,与人交往,需要礼让三分,进退有度。一个人行走的过程就是是非观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过程。然而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给世界带来的。有句话说“为天地立心”,天地本身并没有心,心是人给它立起来的。“为天地立心”的是哪些人呢?一些先秦诸子们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一些概念:仁、义、道、德、诚、信、勇敢、忠、恕、兼爱、非攻、尚贤、法、术、势,这些概念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一整套价值观。

  记得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医生家长义无反顾前往一线当医护人员,直到武汉解封后才回到顺德。看着他一脸疲惫却异常坚定的眼神,我忍不住问:家里有老人,孩子还那么小,你怎么想到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救援,当时是什么想法?这位家长的回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国家有难,需要我。那一刻,为之动容。这让我回想起有人问我和孔子有什么区别?我回答: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然而孔子阐发了仁义,照亮了我们的精神空间。没有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人的精神世界是黑暗的。精神空间靠什么照亮?靠价值观照亮。
好的教育
  孔子“三十而立”,他在30岁之前确立的是什么呢?就是一整套人生价值观,是确立价值的标准。有了价值的标准才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判断。比如要丈量房间的尺寸得靠一把尺子。在社会里判断-一个人是好人人还是坏人,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决定一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也靠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是价值观,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需要学习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从“牙牙学语”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今我已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孔子提炼出最核心的仁义道德价值观,无疑带给我深深的影响。从刚开始的职业迷茫,不知所措,是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会了我沉下心来,不断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一个人的成长难以走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让我明白为人师表,靠的不是一腔的热情,也不仅仅是一颗教学情怀,更是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位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的希望!

  随着教学经验的累积,工作压力的增加,曾经的工作热情一度减少,那颗扑在教学上的心似乎被什么牵绊住了一样,初心在改变。那一刻,我在躁动中左右摇摆。回想起课间时间和班里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喜好,像朋友一样关心着他们,彼此心心相惜的感觉真美好。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点除了学生的健康就是学生的学习。教育,似乎已变得不再美好,不再诗意,甚至缺乏人性。尽管学生并没有任何怨言,但我深深感觉到这样下去会耽误了孩子。《好的教育》就像一场及时雨,化解了我的困惑,让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惑”,不是小小的迷惑,是人生的大迷惑。我们今天做老师的也一样,既应该掌握这么一把精神的价值观尺子,又应该能用这把尺子正确地判断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纷纭多彩的事。

  这时,我又深思,老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但我们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反省一下,我们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了吗?一位合格的老师,除了能做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应该能够给学生作价值引领,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而不只盯着冷冰冰的分数,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教书育人,对得起“老师”这一声称呼,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3


  拿到这本书看见书名时,我就在想什么是“好的教育”?我的理解是:孩子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礼义信等人际交往),孩子有一定的自我学习和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这是我能想到的比较笼统的答案。

  通过几天的阅读之后我发现,“好的教育”不仅要从大的方面去着手,很多细节也是要注意的。首先书中说到我们理解的教育和古人理解的教育是有区别:庄子笔下的杏坛,一泓碧水、一树杏花,弟子读书、老师弦歌,让后人无尽向往,以至于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人生三乐之一。孔子与苏格拉底教的是智慧的操练和德行的修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变化人的气质,开阔人的胸怀,提升人的境界。彼时的教育使人高尚、使人优雅、使人体面、使人纯粹、使人森严而活泼,伟岸又温暖。今日的教育使人适应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促进科学技术与学术思想的进步,培养能操作现代科技的现代劳动者。教育是要培养社会的人或者说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是如今的教育跟古人的教育在境界上差距很大。古代教育以天下为己任,现代教育以个人的前程为己任。如今都是想上个好的初中,考上好的高中,大学选个好的专业,毕业找个好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在大城市有房有车有舒服的生活。这就是教育之间的情怀差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如今的孩子都是为了一个好的工作而读书。这不是孩子的的想法而是大部分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愿望。

  此书中提到人生的三重境界,依次是谋生——谋智——谋道。这和社会学中提到的人类需求的层次是一样的。孔子在“谋生”上很简单,只求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孔子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并乐在其中。现代的我们却在“谋生”上耗费了太多精力。当然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理智的多消费,这也是在为国家增加收入。但是单一个人基本的物质都满足不了,估计其他的境界也不好实现。十五岁前的孔子家里很清贫,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为了谋生而学习了很多技能。古语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确,穷人家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要好很多。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很多事情都被处处照顾着,有的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一些初中学生甚至连系鞋带都不会。这样的小孩,再过几年,他到底能做什么呢?如今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替他们做好。在学校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的学生从早上就在班级坐着,除了大课间很少出来活动。那么这样的孩子,他接触的东西自然就少。很多小孩在这个年纪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正处于探索自然的阶段,然而却被现在的教育给扼杀了。在教育中很多孩子要做的事情其他人不能代劳,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不能跳过去。对此,我只能根据书中一些观点来讲述一些我个人的理解。

  “好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教育。如今家庭教育好像在慢慢消失,因为家庭教育的时间正在被压缩。父母因为工作,很多时候都是早出晚归,能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很多情况下只是问:作业写完了吗?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等常见的问题。跟孩子沟通的时间比较少。我其实一直致力于带孩子看看世界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些年频频带孩子爬山。最先开始的是合肥大蜀山,当时孩子才3岁,爬累了哄哄再爬,第一次爬山时经常抱着。后来爬山就约一两个小伙伴一起爬,那速度明显快很多,孩子逐渐不再求抱抱,而是叫“爸爸,你们快点”。后来爬山的目标逐渐定在天堂寨——九华山——天柱山——黄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爬天柱山,孩子早早起来说爬山,因为之前的爬山经历让他有成就感,他发誓要征服这个山。尽管当天下着雨,可是孩子仍然很兴奋得爬完了全程并顺利登顶。我们家长只是在关键区域跟着防止出现意外。所以,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跟长辈应该如何交流,要如何跟陌生人交流,这个事情如何做,那个行为对不对等。老师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角色但不是最重要的,家长才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最后的考验才是社会。

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4


  《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围绕“好的教育”这一核心,展现了一位饱含教育情怀的中学校长如何理解教育的真谛,如何阐释“成全人”的教育理念,如何智慧解决教育实践的难题。书中所述,既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常识之言,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凝练的真谛之言。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章节:培养终身阅读者。短短的4页,却深深地震撼了我。文中谈论了民族的阅读现状及以阅读优化教育生态的必要性。当我读到“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这句话时,我沉默了。地铁上“手机族”随处可见,可手捧一本书阅读者却寥寥无几。大人尚且如此,遑论孩子呢?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怎样建设书的天堂,培养终身阅读者呢?我想老师和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老师要想培养终身阅读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成为终身阅读的老师。

  做终身阅读的老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学生是鲜活生命体,并不是简单容器,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如果教师心中没有时代水流流淌,是无法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的。一位教师在他所教的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么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做终身阅读的老师——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教师应始终行进在读书的路上,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更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广泛的阅读,终身的成长,才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淘汰的老师。

  培养终身阅读者

  视觉文化的兴盛、精神消费的多样选择使得阅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即纸质文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优化学校教育生态,培养终身阅读者迫在眉睫。

  唐江澎校长在书中写道:“语文课应激发学生阅读,从而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这是常识”。在一个没有阅读的语文课程里,进行肢解式阅读教学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要想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首先要从营造阅读氛围开始,为学生提供大量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如在每一间教室设置班级书屋,摆上各种工具书、学生带来的多种类型的图书,让学生随手可拿书,随时可读书,将阅读的天堂搬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其次,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兴趣是开启阅读的大门。快乐和自主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在阅读的启蒙阶段,应秉持“从兴趣出发,自主阅读”的原则,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乐趣,并慢慢爱上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孩子将他们阅读的收获与大家分享。比如,在阅读完自己喜欢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讲讲里面的人物,谈谈故事所要传达的观点和主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是阅读方法。阅读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阅读习惯需要培养,是阅读期待不断满足进而又提出更高期待,最终成为“习性”的过程。一个阅读者终身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要经历三个阶段:激发兴趣的“自由王国”、需要方法指导的“必要王国”、阅读习惯和能力养成后的“自由王国”。在由“必要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从兴趣走向习惯,学会阅读,成为真正的终身阅读者!

好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5


  《好的教育》是“网红”校长唐江澎的教育哲学之书,它不是充满着学院腔和教辅腔的,而是一部谈经验的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充满激情与精彩故事的诗性的教育叙事。从结构上来看,从“面对面的答问”到“百年坚守”,从“‘分的教育’走向‘人的教育’”,从“青春的刻画”到“教育,让心飞起来”,都是实践和现场。无论是面对观众的提问,还是政协会议的履职,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老师,无论是一堂课还是五光十色的教育场景,唐江澎校长始终是在场的。他是一个永远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哲学家。

  《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一书深刻总结唐校长40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经验,理性探索教育的本质与终极价值,全面回应了“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一时代之问。

  理解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这是我最赞同的回答。

  唐江澎校长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这段讲话发出后,引起了热议,造成了刷屏的现象。也正因如此,唐江澎校长成为了教育界的“网红”。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这为我们思考教育的真谛提供了方向。

  而唐校长对于教育的真谛的理解,是具体化、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四个者”,这段话令我感同身受,发自内心的认可。我只是一名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教师,但也愿意为了“教育”二字奉上自己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四个者”。只有孩子全面素质过硬,才能担当起未来国家的主人的这个角色,才能扛起第二个百年的责任。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真谛。

  孩子应该接受优雅的教育

  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他们对美的事物有天生的感受力。优雅的生活者要能够善于发现美。法国罗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外界的美能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当我们的孩子拥有了这一项能力,他们就能捕捉到到生活或作品中的细节。最近,我们班的语文教学到了习作单元,其中,学会观察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校园的一角,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的观察。孩子们很兴奋,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到了各自心仪的观察对象。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我想,这是在尝试进行优雅地教育吧。

  优雅的生活者还有优雅的生活姿态,在生活中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秀,要有包容心。在日常学习中,我经常会让学生们去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我们会给自己的大拇哥起一个名字,选择身边的一位人,将自己的赞送给别人。

  优雅的生活者还会能够给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带来美的感受。随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吃饭时有不文明的行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也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向善向美的变化。给予学生优雅的素养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

  培养善良的问题解决者

  好的教育要培养问题的解决者,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核心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也就是自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能够有远大的目标,将学生自己的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紧密结合,为国家奉献自己,在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出非凡的成绩,为国家、为人类解决问题。

  如何成为“问题解决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对很多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需要孩子不断地提高认知,需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的精神;需要动力、勇气、好奇心,需要持续探索方法,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重要的是态度和行动。

  此外,在教育之下,学生还要坚定一种信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有善良与智慧,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奋斗、努力而产生向上向善的变化。这需要我们教师时刻充满温暖的教育。

  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八个字,深刻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而唐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一位有温度的教育者的教育情怀,我愿意担起向上、向善的责任,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引领孩子们。

1 2

书籍简介

  • 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

    鲍鹏山教育 406人浏览

      《好的教育》是一本2022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鲍鹏山。  “双减“之后,教育往何处去?《好的教育》是著名学者鲍鹏山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他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回答了:  1)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2)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