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2022-11-23 16:17:28.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书心得1000字 心理学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734 浏览

简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罗伯特·戴博德编著的心理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在这本书中沿用了童话故事《柳林风声》的角色,有蛤蟆、河鼠、鼹鼠还有老獾,用拟人化的方式来呈现每个动物的性格特征,并巧妙地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故事中深入浅出地推演出来。故事主要讲述了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童趣,读起来很轻松。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寻情绪的根源、体验咨询的细节,完成一场自我的疗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咨询师苍鹭在蛤蟆先生咨询的过程中,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成年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不在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是指由童年时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儿童的基本情感主要是快乐、悲伤、愤怒、恐惧)。人们在成年后一旦经历某些特定的情形或者事件时,可能就会进入儿童自我状态。而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的正如我们自己的父母。父母状态包含了我们自出生时从父母那学到的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理性地解决当下的事情。

  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状态。童年的蛤蟆,出身显赫,却一直不快乐。父亲时常对他批评责备,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百依百顺,很少去拥抱、安慰自己。为了讨好父母的爱,童年的蛤蟆不得不做出,顺从、取悦、道歉、依赖等行为,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及取悦型人格。

  而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自主的人。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一旦收到否定反应,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整本书,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当蛤蟆先生痊愈时,他说,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人活着,活成什么样,有太多的因素影响,追根溯源能够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我,但追根溯源不是最终的目的,是我们要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拥抱更美好的未来。我们都应当脱离自身所造的樊笼,把握当下的需求,坦诚面对不完美的自己,积极对待,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1 2

书籍简介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心理学 529人浏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  该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作者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