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00字

2022-11-29 19:46:29.0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1200字 小说读后感1200字 471 浏览

简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由迟子建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为一个地理人,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后,通过微薄的知识推测这条河流就是我们现在的黑龙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上游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后流出,始称额尔古纳河。蒙古帝国及北元时期是中国内陆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最初想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是一个地理老师,很好奇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他们有怎么样的习俗和信仰?我想,作为一个地理老师,我没有到达过这样的地方,至少我可以通过读书了解我们这样的一个民族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所以我随着迟子建老师从清晨、正午到黄昏,再到半个月亮,和主人公经历了她炙热、丰富的一生;也是整个鄂温克部落的生活缩影。整本书读下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300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来的民族,才知道大兴安岭的山林里还有这么样忧伤又美丽的民族故事。在我的认知地图里多了一块,同时心里又多了一丝遗憾。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人,被称为最后一支游猎少数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他们住在用原木搭建,桦树皮围起来的希楞柱里,冬暖夏凉,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听见风声,与大自然相拥入眠。夏天乘着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

  他们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与绿树野兽相伴,与山河明月相依相存,在自然的生活里周而复始,不停的迁徙是为了给上天赐予他们的神物——“驯鹿”寻找可吃的苔藓和蘑菇,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自由而善良,他们信奉萨满,妮浩萨满可以为了救治别人的孩子牺牲自己的孩子,最古老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鄂温克人最纯粹的灵魂。书中萨满的神力也是让我震惊的,这样的神力至今仍是科学未解之谜。

  可即使是生活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他们依然没能够躲避战争的纷扰、文革的迫害,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当伐木工走进山林,林木变得稀疏,可供驯鹿吃的食物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更频繁地迁徙,最后不得已选择定居。伐木声从来没有止息,持续的开发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使那片原始的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受害最大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游猎民族——以游猎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在蓝天白云之下与自然为伍,一望无际的草原、丛林,能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开阔与豁达,那是一种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中永远也得不到的宁静与自由。可是我们依然会为大城市完善的生活设施和便捷的居民服务而感到舒适,依然会为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的高度数字化信息化而感到愉悦。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那些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如何相互融合?)总有一天会得到答案。但我也多么希望,我们可以把那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现代的东西保留下来,保留一颗古老的火种,让一个在现代生活中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

1 2

书籍简介

  • 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小说 335人浏览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