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左右

2023-03-20 22:10:43.0 童年的秘密 读后感2000字 儿童文学读后感2000字 280 浏览

简介《童年的秘密》是由蒙台梭利编著的教育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左右1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详尽地讲述到儿童的成长有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有意识地、自主地、独立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得。成人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尽量少去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会逐渐成长起来。读了该书籍,我也有了一些简单的思考和感悟。

  厌经?念经!

  曾经,我也是一名儿童。曾经,我也是低着头聆听我的老师给予我的那些指导教育性语言。“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你今天上课是不是又开小差了?你的作业怎么还没完成呢……”不可否认,儿时的我确实经常能听到这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性言语。那时的我已十十足足成为老师心中那个需要时刻被提点的孩子。可,那时的我却不甘成为那个想时刻被老师提点的孩子。确实,那时的我是多么地忍受不了老师的不停打岔、反复提醒、不断提问、连续絮叨。只要一听到老师的唐僧经,两耳就嗡嗡作响。但,那时的我还算清醒,至少我清楚自己是讨厌念经的人!而如今的我却糊涂了,变成了那个我曾经讨厌的念经之人!

  在工作中,我不厌其烦地朝着我的孩子念:“看书要保持安静、上厕所要有序、进餐要不挑食、活动要注意安全……”每个环节总有属于我自己官方的标配语言。日复一日的指导性语言似乎已成为我的口头禅、顺口溜。这些话语令孩子们也记忆深刻,或许我说出前一两个字,他们能给我填充完整我即将要说的一连串话。那如此反复的提醒教育就会有良好的成效?当然不是,阅读时刻不安静的现象依然有;上厕所环节仍旧有人插队;进餐挑食的大有人在;活动期间受伤情况还是会发生……所以,不断地提醒没有太大作用。

  原以为如今我是彻彻底底变成了念经的唐僧。但是,我错了,我不仅变成了念经之人,我还依然是那个不愿听无休止经文的人。某日,我开着车,孩子的父亲坐在副驾驶位上,也许是过于担心我的驾驶技术,孩子的父亲全程念着“安全”经。“你压着中间的线了;你跨了两个道;马上绿灯跳黄灯了,要加速才行,你这个速度不行,要过又不过的……”当时的我,怎一个“烦”字了得!我对孩子的父亲怒言:“你就不能安静点么?”话语刚落,后排的女儿弱弱地说:“其实你每次说我的时候,我也想让你安静点。”语毕,车内鸦雀无声,此刻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多少次我的喋喋不休、多少次我的絮絮叨叨,孩子该有多反感啊!
童年的秘密
  考虑?欠虑

  不知道是不是作为一个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都喜欢做那个指导孩子的人?总有千套万套理由去教育,总认为是为孩子考虑才有了长篇大论的教育心得,这些论言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甚至运用谎言来寻求出口。

  我自诩在给女儿分析题目的时候经常会说:“不会做的错了就不怪你,会做的错了那就不应该了!”这句话已经根深蒂固进入孩子的内心。当出现大范围错误后,孩子第一时间来告知的是:这些错的我都不会!与老师交流发现并不是如孩子所述。孩子因为怕我责怪,她寻找了这个或许我不会问责的借口。成人的教育言语孩子听到了,但是不是按着成人想的那样发展呢?在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冠冕堂皇地对孩子说:“你要怎么怎么做,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做,我这样是为了你好,想让你变得更好,所以老师希望你如何如何……”孩子是否因为你的话而有进步?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老师总喜欢硬性的把这些语言灌输给孩子,这些语言像无形的枷锁套住了孩子,让他们想尽办法要得到解脱,不惜撒谎。所以,看似为孩子好的“指导”语言不仅没有促进孩子进步,反而致使他们走进了误区。成人在说出这些语言之前是欠缺考虑的,到底该不该说?说了有没有用?是不是非说不可?会不会适得其反?这些我们都没有做过多的考虑。

  负责?担责!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好!”这类关爱性语言,在哪一天这类语言也成为了孩子们效仿的标语。在那时,老师才会发现当时说出这样那样的话是要负起责任,而不是随口一说。每次在班级幼儿进餐时,我的喋喋不休会起始于“小朋友不可以挑食、蔬菜营养多、不浪费粮食的小朋友棒棒哒……”孩子们可谓耳濡目染。某日,我把午餐盒饭里的菜和汤倒进了餐车内,小丁马上说:“老师,你不是和我们说吃饭不可以挑食么?不可以浪费粮食么?你为什么把菜和汤倒了?”自认为已经偷偷地倒,但孩子的眼睛还是太过雪亮。为了让我之前的经常性告诫语言不受到质疑,我解释因汤菜太咸,自己喉咙不适不能吃太咸的食物。单纯的孩子立马从质疑转向关心:“老师喉咙不好是不可以吃太咸的,不然会加重的!”听着孩子们简单的话语,想到当时的我是那么的不纯粹;是如此的不堪;是那般的不为人师表。我无地自容。说过的话不是一个谎言就能抹去的,既然要求孩子言行一致,为什么对自己又要特殊对待?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能对自己行为有反思调整的老师,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的老师才能引导孩子点滴积累责任心。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的秘密就是生命本身的秘密,了解这种秘密从而进入生命的中心,在此,我们需要摆脱成年人那种无所不知的心理。成人总用自己认为的“都知道”来不断提醒和指导孩子,但这些引导中恰恰多了几分限制。或许,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假性指导,而是在真正意义上能尊重他们,有效助推他们成长的自然引导!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00字左右2


  “我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吗?”当爱超越了界限,便成了伤害。

  二十四小时围着孩子的学习转,争分夺秒地陪孩子“刻苦学习”,我的生活早已没了自我,孩子却依然不紧不慢地按照我的“安排”傀儡般地“刻苦”。一次次的小测验丝毫没有进步,我近乎崩溃。孩子在我的训斥和指责中,也红了眼圈,躲在房间哭泣。不错,这就是我和儿子的关系。

  我是老师,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第一,但我总觉得孩子还可以再用心一些、再努力一些、再进步一些。作为家长,我爱我的孩子,但是,面对哭泣的儿子,我想我肯定也伤害了我的孩子。终于,在孩子回老家逃避我这个永不满足的妈妈时,我也开始反思。书架上《童年的秘密》又一次被我捧在手中。

  文章字里行间叙述了儿童往往受到“成人”的压抑,成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儿童是一个“空虚的生命”需要通过努力来填满,殊不知这些以爱之名的行为对儿童造成了伤害。读到这儿,我不禁脸膛发红、额头冒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回想起整个暑假,孩子几点锻炼、几点学习,都是在我的口述下完成《暑假计划》,每日在我的监督下完成一件件事情。还记得孩子和我商量:能不能午饭前玩会电脑,午饭后吹葫芦丝,我没有理由地一口回绝。于是就出现了吹葫芦丝哪怕一首曲子吹到一半,只要时间到,声音就戛然而止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主观意愿得到了约束和限制,他的练习只是在练习,至于有没有效果都无关紧要。如若我能尊重孩子的内心,允许他饭后练习,会大大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和快乐感,这样的练习效果往往是最好的。每一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爱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还要体现在方法上。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休整几天的儿子突然之间要学画画,我严肃地告诉他,暑假你已经很累也很忙了,你确定你有时间去上美术课吗?英语下课后你只有二十分钟时间就要赶往另一个地点学美术。孩子斩钉截铁地说“可以”。果然,一直以来的兴趣就是强烈的驱动,瘦小的儿子在近四十度的高温天气里,独自从这个辅导班马不停蹄地赶往绘画教室,一节课都没有落下。更令我惊奇地是,他居然在饭后本该玩电脑的时间里开始背下午要听写的英语单词。既然学画画令他乐此不疲,也成为他内在的心理驱动,那么当孩子要继续报一年美术课,每周末都要挤出时间去画画,我想我肯定会支持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去克服它自己与儿童之间的冲突,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够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爱护。孩子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打着爱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发育和成长。因此,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儿童成长的本能和天性,把儿童当成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懂得换位思考,是作为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要坚守的原则。

  作为老师,书中的很多观点更值得我深入思考。在读到第八章《儿童的心理畸变》时,我觉得蒙台梭利总结的几种心理畸变的表现简直就是对特殊学生的精辟分析。神游:只是“肉身成人”,却不能身心统一。心理障碍:资质平凡的孩子受到抑制或打压,导致儿童丧失勇气、陷入自我封闭。依赖性:过于听话,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惰性”。占有欲:强壮、强势的儿童容易有的心理失衡现象。支配欲:从成人的身上受到启发,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强大。自卑感:来源于成人的蔑视和轻视。恐惧:为了让儿童服从自己,强加给儿童许多莫名的恐惧。说谎:说谎分为正常的说谎和病理性的说谎,外界事物造成了孩子情绪的波动,使他们心理紊乱导致说谎。而所有儿童心理畸变的根源是唯一的,那就是他通过肉体化身成人的时候,外界环境妨碍了他精神的发展。细细思量,这里的“外界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老师。所以,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更要以理论为行动的指导,在教学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从现象看本质,分析原因,科学地去教育学生。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去治愈。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大工程,无论家长和教师,都要以爱心和坚持为基石,正确的理论方法为框架,才能完成这一工程。

1 2

书籍简介

  •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教育学 383人浏览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36年。  《童年的秘密》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对幼儿心理畸变的种种表现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也作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该书围绕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主要论述了幼儿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