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000字

2022-05-21 17:07:24.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读后感2000字 小说读后感2000字 596 浏览

简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塔拉·韦斯特弗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000字1


  如果有一本书能够让我常读常新,细细回味,慢慢咀嚼,那一定是这本由塔拉·韦斯特弗所撰写的,名为“Educated”的自传体小说。中文译名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自传体小说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也是她内心的独白。塔拉的童年就一直生活在大山边的垃圾场旁,一天学校都没去过,直到17岁,她通过自学考试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09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取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这本自传体小说出版,是作者对自己原生家庭及童年经历的回忆。

  作者生活在极端父权的家庭中,父亲不允许家人去医院,不允许孩子们去学校接受教育,要求所有人机械刻板地墨守成规,日复一日不断重复老旧的生活方式,对外面的环境极度抵触和害怕。作者在文中写道:我们的生活在轮回——四季轮回,昼夜轮回——在永恒的变换中轮回,每完成一次轮回,就意味着一切未有任何改变。我曾相信我们一家是这不朽模式中的一部分,相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会永生。但永生只属于大山。

  塔拉在17岁之前从未走出过大山,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种模样,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她的童年里充斥着父亲极度的控制,对外界事务的全盘否定,甚至在我们的认知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她的父亲看来都是一种阴谋论,例如:去学校,去医院等等。就是这样的一种原生家庭,这样的教育认知,尽管在塔拉的内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她通过教育——另外一种打开世界的方式,靠着自己的勇敢,坚毅,果敢,走出了大山,一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哈佛教授,成为了她最终想成为的人。这题目多么的恰当而精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eel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来代表教育,转变、蜕变、虚伪、背叛,最后实现全新的自我。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禁锢自己的大山,但我们应该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鸟一样,冲破禁锢自己的牢笼,抵达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峰。

  作者的故事,也不禁让我思考,是什么能够带给她这样大的改变呢?细细想来,原来是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些”。接受教育也不仅仅是接受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更加驱动自己对未知领域的思考,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打破、重建的过程。教育让我们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平等对待,但是教育的层次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认知也是不同的,正如塔拉的父亲一样,在他的认知中,宗教信仰里的观念是正确的,留在大山里才是教育带给他的信仰。在塔拉的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那便是质疑,打破,重建,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而非全盘接受父亲传递来的教育观念。所以,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者能够打破这种禁锢,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敢于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真理。

  在书中的第三部分:结束。塔拉去了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去哈佛大学访学。在这期间,哥哥肖恩真是恶魔一般的人物甚至企图杀了她,而父母都选择相信肖恩,认为作者是背叛者恶魔化了。这种洗脑让她无法进行正常的思考学习,逃避现实甚至认为自己是错的,应该回到父母身边,后来在寻求心理导师的帮助后,慢慢走出来,恢复了理智,考虑是否就是应该远离父母。最后这部分是自己思想与父母亲洗脑的言论斗争,还好坚定的保持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结局是7个孩子,4个因为没有经济独立依附父母,再加上教育水平不高,思想愚昧又无知,而3个自己努力走出大山的孩子都拿到了博士学位的,眼界思想都开阔而独立。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在书的结尾,塔拉对待父亲的方式和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最后不再是怨恨自己的父亲,接纳不同的信仰是她爱父亲的唯一方式,这种接纳的态度正是通过educated获得的。

  作者塔拉感谢教育,因为教育让她飞往了她内心的山脉,让她的生命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她见识到了外面万千的世界,让她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教育是整篇的总结,是一个伟大的词汇。正如塔拉那经典的一句话: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反思自己再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我是否也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置于重要地位呢?我们总是会说到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在教育的过程中,这真的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以学生为中心,不单单体现在要求充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避免填鸭式的机械性灌输,更加应体现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中心。在双减的政策指导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更加应该努力朝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真正让学生感受教育的真谛,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把受教育作为一件人生幸福的事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000字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最让我感动的是从作者身上,我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让塔拉·韦斯特弗眼界开阔,看到更多的真相,从而摆脱了那个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内心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所有观念的转变都是成长和进化。她说:“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

  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一生,不在乎穷富,而在于性格、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在某种程度上,原生家庭定义了孩子以后要走的路,特别是认知、思维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对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来说她是不幸的,没有人比她的原生态家庭更糟糕,她在17岁之前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她的童年充满了垃圾场的废铜烂铁,她的父亲极端偏执整天为想象中的世界末日做准备,她的哥哥具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对她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社会还会有这样的事情,但在塔拉·韦斯特弗的童年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过幸运的是,塔拉在另一个哥哥泰勒的鼓励下,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离开了原生家庭,考取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及盖茨剑桥奖学金,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出版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读着一个这样女孩的经历我从愤恨不舍到惊讶钦佩,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却是美好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从作者身上,我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让塔拉·韦斯特弗眼界开阔,看到更多的真相,从而摆脱了那个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内心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所有观念的转变都是成长和进化。她说:“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作者是幸运的,她用自己坚强的意志爬向了心中的那座山,可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会选择妥协低头,她的兄弟姐妹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作为教育者,当我们遇到原生家庭困境的孩子,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觉醒意识、走出原生家庭,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敞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所有的经历和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的命运,总觉得自己是最惨的。其实不然,你永远不是最惨的那一个,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敞开心扉,让阳光进来。记得曾经教过一个叫成成的孩子,我们三八节画妈妈的时候,他趁小朋友不注意把很多小朋友的画藏了起来。孩子的世界总是直观形象的,没有亲身经历怎么会有艺术创作。成成的妈妈和爸爸离异后去韩国打工了,孩子忘记了妈妈和自己玩耍的样子了,他想要画一个妈妈和自己玩的画,他不会画,可是他又羡慕别的小朋友,所以就“借”走了别的小朋友的画。原来他的内心里有这样让人心疼的愿望。知道原因后我一把抱住了他,想给他更多的妈妈一样的温暖,可那对于原生态家庭缺乏母爱的成成来说似乎是杯水车薪,但我可以尝试改变。于是拉过他,对他说:“孩子,你想妈妈和你一起玩的心情老师可以理解,但是你不可以拿走别人的画,这样你的妈妈也会不高兴的。不过我可以给你借个妈妈,你看毕老师行么?”成成看了看我,想了想,然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接下来,寝室里一大一小玩起了“抄绳”游戏,成成说这是他和妈妈最喜欢的游戏。看到高兴的成成,我的心里满足了,我们不能改变孩子的原生态家庭,但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相信这世间有很多爱,只要打开心扉阳光会进来。

  其次,尝试改变,对生活充满期待。人受点坎坷、挫折,那都是正常的,有人说,人生最无可奈何的事情有三件:逝去的时间,离你而去的人和无法选择的出身。的确,出身无法选择,但我们要告诉孩子可以选择用力地活出自己的人生。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女生每天早上都迟到,晚上不写作业,而且特别邋遢,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因为她总是格格不入。后来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唯一的爷爷生病了,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晚上放学她要帮爷爷去地里干活,早上要自己做饭,没有人告诉她怎样讲卫生。后来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了解了情况,给她买了新衣服,教她洗头的方法,每天中午都会领她去办公室吃饭、补课。后来她变得干净了,我们也愿意和她玩,放学的时候我们也会经常去她家帮她干活,再后来她也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因为表现突出留校了。听到消息的同学都很惊讶,但我们心里知道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想二十多年前在那样家庭环境里走出一位中师生那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自强不息。她说她这一辈子都感激张老师,是张老师用自己的爱让她对生活充满期待,她是幸运的。

  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有人生活在不幸的家庭里,作为师者我们要告诉他:孩子,请你敞开心扉,心向阳光,不抱怨不指责,与自己和解,尽力让自己成长。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000字3


  初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educated)这本书的名字,我还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教育意义的书。读完之后才知道,这本书是作者塔拉自身的回忆录,其中大篇幅讲述的是她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而对于她如何学习升学仅仅只是一笔带过。在自传里,塔拉把自我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感知周围世界的“体验自我”;另一个是负责观察反思的“叙事自我”。在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你能听到故事里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一个是7岁的塔拉,担心世界末日,对生活感到无望,这就是“体验自我”,相当于小说里的人物视角;另一个是30多岁写书的塔拉,平静而理智地审视当时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这就是“叙事自我”,相当于小说里的叙述者视角。这个“叙事自我”就是教育赋予塔拉的新视角。读到最后,我们不难发现:不再有两个塔拉的声音,只剩下一个塔拉,作为体验自我的塔拉和作为叙事自我的塔拉重合了,她也借助这种重合,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在这个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让她痊愈的是教育赋予她的一种自我与自我和解、接纳自我、接纳原生家庭的能力。

  塔拉是一个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女孩,她的家庭信仰摩门教并且充满了暴力冲突和控制,她的父亲有躁郁症。17岁之前,塔拉一直生活在大山里,从来没有上过学,因为她的父亲拒绝现代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塔拉的家就是一个“文明的死角”。虽然塔拉能够接触现代文明,比如汽车、电话、电脑,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封闭的。在上大学之前,她真的相信世界末日会来临,一夫多妻制是上帝的旨意,女孩子穿着暴露是罪恶。那些极端、偏执的想法,在她看来都是真理。家庭束缚了她的自由,扭曲了她的人生,一次次的摧残着她的肉体。幸运的是,塔拉有一个哥哥叫泰勒,他在父母还正常一点的时候曾经上过学,虽然半路辍学,但是还是坚持自学,考上了大学。在泰勒的鼓励下,塔拉也靠自学考上了大学。但上大学一开始给她带来的只是颠覆和痛苦。这时候,她必须要抛弃家庭给她的第一个”礼物”一那些扭曲的常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正常人。

  来到大学之后,塔拉觉得自己跟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甚至一度想要逃回家里,各种日常小事对她来说都是冲击。她吃个止痛药片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因为父母告诉她这些化学药品会在体内留下毒素;她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那些穿着暴露的女同学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他们家,女孩子抹口红都要被骂“不要脸”。但是,塔拉慢慢发现,止痛药确实缓解了她的牙疼;那些“不要脸”的女孩子,明明是善良可爱的。常识被全面颠覆甚至彻底粉碎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对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塔拉就像一个失去平衡的人,是非、善恶、美丑,这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全乱了。直到一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让她明白,原来父亲的教诲很多都是错的,她才慢慢醒悟过来。塔拉慢慢发现,父母在她脑海中植入了大量扭曲的知识。在刚上大学这短短的一两年里,普通人在十几年的成长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现代社会常识,集中涌入塔拉的大脑。她第一次交往的男朋友曾跟她这样说过:“我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隐形牢笼,想从牢笼里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只能如蝉蛹蜕变,如凤凰涅葉,不经历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头的刻骨之痛,体验一种地狱归来的重生之感,是不会获得新生的。”从那以后,塔拉下定决心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她搬到小镇的另-边,换了新的教堂,交了新朋友,还谈了一场恋爱。她一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考上了剑桥的博士。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作者重塑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痛苦,自我怀疑,她为了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做了许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接受教育,这也是本书英文名字“educated”的意义,但是我认为不仅仅是教育,还有改变的勇气,朋友的关怀等等,所以我更喜欢中文名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翻译中文版书名的时候,相比于“教育”塔拉更愿意选择“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来自《圣经》,它既有逃离的意思,又有救赎的意思。塔拉从大山到大学,这是外在的逃离和救赎;但是对塔拉来说,更重要的转变是内在的逃离和救赎。我被这本书打动并不是因为它励志,而是因为塔拉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给你带来多么可怕的负面影响,你都能够彻底改变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这就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能力。教育让她能像鸟一样从更高视角来看待自我,让她能够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摆脱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在她看来,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意义。正如杭州教科院韩似萍老师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我们教师应当给与他们精神世界的能量,让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去超度自己。”这也许就是本书作者所想传达的真正教育意义。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逃离的那座山,但未必每个人最终都能飞越到山的另一头,这个过程需要舍弃和剥离的东西都多,不是每个人都有重生的魄力和勇气的。愿我们都能早日逃离我们的山,或者和我们的山和解。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和自己较真,而是看开一切,放过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和自己过不去的傻瓜。学会和自己和解!人生路漫漫,执念重了,限制多了,痛苦自然就加深了,幸福也自然而然远去了。人这一生,有些东西,努力了可能会得到,有些事,尽力了却未必如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从心出发,减少内心的执念,看淡人生的烦恼。放下心中负累,轻松上阵。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要有看云卷云舒的惬意和恬淡。修炼心态,修为品行,努力成为自己的摆渡人,做一个内心坚定,温和通透,活在当下,心有力量的人。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000字4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这个书名。作家写书,书名就好像塔尖上的钻石,最瞩目的,同时也像灯塔,给读者指引方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书名里值得留意的是“你的山”。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提到的山,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那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现实的山,被称为“印第安黑公主”。这一称呼隐含了至少三层身份:印第安人,黑人,女人。结合美国历史和作者自己的经历,这三种身份都饱含了血泪和屈辱。作者塔拉之所以被“大屠杀”那段历史深深吸引,深感震撼,就是因为她在这历史中照出了自己的影子。在同一个家庭,从小一起生活的最亲近的家人,本该和睦相处,却充满暴力。父亲的专横偏执,母亲的软弱妥协,哥哥肖恩的霸道粗暴,难道只是简单的家庭悲剧吗?这更像美国国家的缩影。同属一国的国民,身份地位却截然不同,想想历史上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想想黑人的处境。塔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里长大,看似巧合,让她对印第安人、黑人乃至犹太人的屈辱感同身受,但历史就像模子,大事件总会影响到个人,在人的基因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试想,如果美国的殖民者当时没有对印第安原住民施行那么残暴的武力,父亲也许就不会有那么莫名其妙的过激反应,他也用不着挖地洞、储备物资,迎接世界末日。正是因为曾经有过那样的事情发生,他害怕历史重演,害怕自己沦为那个手无寸铁、没有招架之势的受迫害者。与此同时,他用一家之主的权威感来消解内心的不安,似乎对家人的绝对控制让他获得了一种主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却不曾想这样一来又给家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在自己的家里,至亲的家人之间,也存在压迫,存在性别歧视,存在以大欺压小的强权专治,而自己却还恰好处在弱势的一边,难怪塔拉会有那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为自己背叛了家庭、背叛了从小接受的教条而不安,另一方却又因为内心的觉醒而不愿再逆来顺受。对她来说,这就是她所遇见的第一座山,现实的山,也是压在她头上的一座山。

  在第二部分里,她来到杨百翰大学,出现在她视野里的是“棱角分明的落基山脉”。落基山脉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这似乎也成了主流文化的象征。对于一个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人来说,就好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样样格格不入,处处不合规矩。这个适应的过程,常常是让人感到自卑和泄气的,但好在塔拉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倔强劲,她能顶住压力,在屈辱中发奋努力。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是,有这样一个好学上进的女儿,父母非但不支持,不鼓励,不感到荣耀,还设置种种障碍阻挠。同样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那么小年龄的孩子,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汽车;那样身份不明、对社会充满不信任的人,在山上受伤,也会有直升机来救助,大雪天里医院还会派出两辆救护车护送,怕的是在路上出了事故好有另一辆随时补上。另外还有学校老师和教会的善意帮助,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另一面。或许是因为富有,就想显示自己的大度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这也无可厚非。总之,如果说之前对她不利的成长环境让她适应社会更加困难,那么,也因此她获得了大家更多的尊重。来自那样的家庭,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却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这的确是个励志的好典型,大家也乐意给她更多的帮助和更多的善意,让她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但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她每返回一次巴克峰,就有陷入过去泥潭的危险,就好像在走钢丝,稍不留神就会坠下去,也正因此,她不得不时刻保持警醒,做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抓紧改变自己命运的每一次机会。

  在第三部分里,她进入剑桥大学,这次她没有看见现实的山,却看见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和教堂,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的殿堂,让她看到了人的尊严。是的,只要肯攀登,每个人都可以登上自己的那座山,不,不是登上,光靠手脚是办不到的,得扇动翅膀,像鸟一样飞起来。正如书中克里博士说的一段话:“你不是愚人金,只在特定的光线下才发光。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这样看来,山在全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的山,到象征意义上的山,作者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这既是从家庭的阴影里,也是从历史的阴影里走了出来。比尔·盖茨在阅读后“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而我们还生活在自己的旧习惯中不能自拔。

  醒来吧,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1 2

书籍简介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塔拉·韦斯特弗小说 396人浏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塔拉·韦斯特弗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一个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山区的姑娘塔拉,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挣脱了原生家庭的伤痕与束缚,在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时得到救赎与解放的故事。该书从教育和原生家庭这两个角度来书写,立意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