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500字

2023-04-13 15:41:01.0 狂人日记 读后感1500字 鲁迅作品读后感1500字 301 浏览

简介《狂人日记》是由鲁迅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500字1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契机,可能得之于对晚清维新派学者章太炎违世抗俗、追求革命的器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听过章太炎讲学。鲁迅去世前10天,还曾写过两篇文章为“章疯子”辩护,追慕他七被追捕,三年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精神。”而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一个表兄弟得了受害狂的病,总怀疑有人要追杀他,逃到北京来找鲁迅,鲁迅留他住在家里。清早起来他就敲响鲁迅的窗户门,说今天就要被杀了,声音非常凄惨,眼神充满恐怖。鲁迅找人把他护送回乡,后来就好了。周作人认为这也可能是鲁迅写《狂人日记》的一个缘由。当然,促成这篇小说创作的动机很复杂,确定写一个“疯子”来抒发自己的忧思。

  01一切的起源

  鲁迅晚年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他明确说自己写《狂人日记》是受到果戈理的启发。鲁迅的《狂人日记》像寓言,又像诗,就是不怎么像中国读者熟悉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内容是“日记”,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无非是一个“疯子”有些颠三倒四的“意识流”似的说话,乍读起来,简直不知所云。当然,小说所写的“狂人”症状给人印象颇深,比如他的幻觉、包括幻听、幻视与妄想。鲁迅曾经学医,他以医学的知识融入创作,笔下“狂人”的病态是写得很真实的。其中不乏有令人震撼和发人深省的句子。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里的“吃人”是什么呢?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本文通过描绘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的内心,表现出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与禁锢,揭露了中国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病态,表达了鲁迅对以家族等级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封建文化的反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02大部分人所缺少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些句子都表现出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们,思想固化,从未思考过这种被礼教束缚着的生活真的是对吗,从未思考过这些伦理纲常的存在真的是对的吗?
狂人日记
  “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句话振聋发聩,犹如往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巨石,在当时社会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确实,人们被封闭的太久,好像都忘记了自己是为什么而活了!对于那些压在身上的伦理巨石,也可以淡然接受,这也同样体现出当时群众的麻木不堪,只知苟且偷生,不知也不敢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挑战,这句话是鲁迅想让人们问问自己的吧,一直是这样,但一直永远就只能这样了么?一直这样,那么这样就对么?

  03成效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没有人敢打破的陈规成说,就让我先打破;没有人敢反对的封建纲常,就让我来反对。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那我就弃医从文,用发人深省的文字敲击人们的心窗。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面对令人痛心和愤慨的社会现实,先生深感中国的守旧势力和封建势力的顽固,谴责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他不想也不忍看到这样的中国,于是用文学去唤醒更多沉睡的国民。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现实中常常有人引这句话,为的是自我解嘲,或指责一些无伤大雅的错事。鲁迅先生在文中也是为了反讽孔乙己。“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是文言,后是自语。孔乙己为了面子,维持读书人的“自视清高”而狡辩,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是诡辩。

  04黎明之前

  放眼现在,我不由得庆幸自己生在自我意识觉醒的新中国,当年先生的文章唤醒了无数国民,在那个封建、伦理不断腐蚀着人们内心的时代,先生敢于发声,勇于争取,加之无数革命者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如此无忧无虑。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

  为此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和谐社会,热爱祖国,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500字2


  《狂人日志》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所撰写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体作品,也是我国第一篇现代语体的文学作品,可见其的文学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作品的开篇"狂魔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而狂魔病体痊愈提示的是人在精神上的无常。在众人看来,狂人其实只是一位具有迫害狂恐惧症的患者,在狂人看来,另一人才是吃人的人。从这种的不同视角与立足点,都深深的透露着对病态社会的悲哀。在我初中第一次看这部小说时,并不明白他所说的"痊愈"代表了什么,我甚至在怀疑他认为自己的"痊愈"是否是真的"痊愈"了,毕竟他所表现出来的被害妄想症十分的明显,那时候的我还不能参透其中的内含。

  好作品总是要百读不厌的,再多读过几遍《狂人日记》之后,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品味到了其中的深意,首先我会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运用的是中国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它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注重对典型场景的心理刻画、注重对情节的真实感、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等方面。我在读书中,通过尝试将年轻人们的"幻觉"予以纠正,就能够看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看法,或是何老师对他的判断,都是当时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状态。而"在北京盘古农业发展公司开创天地之后,已经做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孩子,直接吃到徐锡林",以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也有一位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些小事后来被鲁迅先生用作他的另一部作品《药》当中)

  第二是运用表现手法,借实虚,以虚证实。作品选择狂人为主角,是一个非常细致而富有目的性的安排。鲁迅先生意在利用"迫害狂"病人的感觉,利用狂人在精力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种"人吃人"的具体实际,进而揭开了精神范畴内较为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现状的内在实质,进而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精神历史现状进行了惊心动魄的阐述与披露,这是鲁迅先生的"心机"与目的。

  文章中最多的,也是最让我映像最深的地方便是她独特的心灵刻画。变态般的心态,以及错乱的逻辑和虚妄的想象等对狂人心态的描述与刻画。狂人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掉人,是一个经典的性迫害狂病人的心理状况;而狂人则由女性在骂孩子时推论出女性也要吃掉人,由女的要吃掉人推论出哥哥、妈妈和自己都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经典的逻辑上的性错乱。

  然后再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小说中还运用了文学对比的手段,正文前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练、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内容部分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它抒情,有着很深的心理含义。这二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完全展示了中国白话文学的表达力量,而前面清晰的小序又反衬了狂人日记的作者思想的混沌。这也恰好能让鲁迅先生体现白话文的魅力以及普及大众!

  我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小说中的主角确实是一位具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小说的主题和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却并不仅仅要写下层劳工民众所遭受的迫害,更不同于一位精神病患的"纪实文学",只是要借狂魔之口来揭示人类数千年来封建社会礼教中吃人的本性。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同一人、同一个思潮,却在社会生活上有着截然相反的二个态度与评判,这就是中国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问题的表现。而鲁迅创造这具狂和不狂二重性的人物形象,正是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一种揭露。这就是狂个艺术形象自身所产生的深刻含义"。而了解狂人形象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从对狂人究竟是真狂抑或假狂的认识。

  可以看到,《狂人日志》的主题是"意在披露家庭体制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乃在"吃人"。它深切的体现了代表性人物先生的深刻思考,并以其长期对零点五封建零点五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的深切洞察,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中国封建主义在吃人!

1 2

书籍简介

  •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鲁迅小说 329人浏览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