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

2022-05-23 15:29:19.0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2000字 小说读后感2000字 363 浏览

简介《追风筝的人》是由卡勒德·胡赛尼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1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由从小亲密无间到后来因为一次风筝事件而分道扬镳,被迫分开的故事。

  整部小说的背景从阿米尔出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那时,阿富汗正值查希尔国王统治时期,而阿米尔一家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名门望族。他们是当地的普什图人,即当地的上流人群。而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哈扎拉人。历史上,普什图人一直迫害哈拉扎人,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哈拉扎人在当地只能是仆人,从事最卑微的工作。尽管如此,阿米尔一家和阿里一家却相处融洽。他们的亲密关系也遭到了以阿塞夫为代表的极端人士的嫉恨,这也为后来很多人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小说背景宏大,对阿富汗的历史,风俗,人性等都有精彩的描写,读了让人眼界大开,受益很多。建议大家精读。

  在此,我想评价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即阿米尔的父亲“飓风先生”(第三章)。他出身豪门,是典型的普什图人。他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留着浓密的小胡子,卷曲的棕色头发甚是好看,跟他本人一样不羁;他双手强壮,似乎能将柳树连根拔起,传说曾和一只黑熊搏斗过;他是个成功的商人,经营地毯生意;他慈悲为怀,亲自出钱出力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恤孤院;他甚至很勇敢,在面对荷枪实弹,随时就能开枪的前苏联士兵时,他能挺身而出去保护一个并不认识的年轻妇女,使其免受凌辱;到了美国他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为了儿子阿米尔的婚姻亲自上门求亲;最后他因病去世。自始自终,他都在无私地关心着阿米尔。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看到“飓风先生”简直是一个完人。

  但是,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完人,表面光鲜的“飓风先生”其实也是一个身上有污点的男人,而且这个污点直接造成了对两代人四个人的伤害。他这个污点就是偷情了仆人阿里的妻子,哈桑的母亲——莎娜芭。

  根据小说后面的情节,在塔利班掌权的时候,偷情的人要在众目睽睽下活活被石头砸死。不管在什么社会,什么国家偷情都是很不道德的事情,阿富汗也不例外。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飓风先生有了很深的负罪感。但恶因必然产生恶果。果然,莎娜芭在生下哈桑不久就离开了阿里,使得哈桑从小就没有了母爱。受尽苦难的莎娜芭直到晚年才又回到哈桑身边,度过了短暂的晚年生活。这是他伤害的第一个人。

  他伤害的第二个人是身有残疾的仆人阿里。可怜的阿里一直以为哈桑就是自己的亲骨肉。其实,据飓风先生的朋友拉辛汗介绍,阿里根本没有生育能力。阿里最后也在内乱的阿富汗死去了。

  第三个被他伤害的是哈桑。哈桑尽管和阿米尔是同父异母(他至死不知道真相)的兄弟,但因为社会原因,他和阿米尔身份悬殊,从小被歧视,从小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从小就开始学习伺候阿米尔的生活。哈桑善良,勇敢,忠诚,为了阿米尔他可以挺身而出,吓退阿塞夫;为了阿米尔能得到父亲的肯定,他宁可被强暴也要保护风筝。他最后为了保留阿米尔的面子,他甚至承认了“阿米尔对自己的栽赃”。最后,他被自己奋力保护的少爷阿米尔逼走他乡。哈桑自始至终是个善良的人,尽管飓风先生,阿米尔父子对他很不仁,但他最终为了保护主人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极端分子残忍地杀害了。他悲催的一生始作俑者就是他和他父亲阿里的主人飓风先生。

  他伤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名正言顺的儿子阿米尔,而他的罪孽最终也由阿米尔来买单。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他时因难产而死,这使得阿米尔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他也因此被父亲厌恶。阿米尔从小身体孱弱,跟他父亲完全不一样,这也让他的父亲不高兴。阿米尔喜欢读书写作,但并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他父亲对他冷漠,但对哈桑却很是关爱。他父亲越是这样,阿米尔就越是讨厌哈桑,而与父亲的关系越是疏远。书中有一个细节,就是阿米尔晕车,这本是一种病,但他父亲却对这总是紧皱眉头,甚至嗤之以鼻。凡此种种,阿米尔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得到父爱的可怜孩子。这也让本就懦弱的阿米尔更有了心灵上的欠缺。不能生父亲的气,那就只能把怨恨撒到无辜的,身份卑微的哈桑身上了。后来,他的父亲飓风先生至死没有告诉阿米尔这些真相,因为本质上这对父子都是懦弱的人。因懦弱而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这的确是不可原谅的。后来,在拉辛汗的建议下,为了父亲,也为了自己,阿米尔终于勇敢了一次,他不远万里,他身受重伤,终于从阿塞夫手中救回了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儿索拉博,并最终换取了索拉博对自己的信任。他以实际行动完成了对自己和对父亲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
  飓风先生的一生可圈可点,但他犯的错误也的确不能让人原谅,这就是我对这个人的认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2


  “为你,千千万万遍。”想必这句话你一定听过,但你或许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不知道这句话最初是用来形容友情。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背叛自己的朋友继而进行自我救赎的故事。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将阿米尔矛盾的内心和盘托出,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不完美,也让我们看到人对善良的不懈追求。

  始终无法欺骗的人是自己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阿米尔的心中自那个追风筝的下午后便藏着一个秘密。他试图逃避与忘记,但这显然是徒劳的,因为你骗得过所有人却骗不过自己。正如毕飞宇《推拿》中说的:“人可以在谎言中求得生存,但你没办法说一辈子谎。”

  阿米尔长大的地方阿富汗碦布尔,有冬天斗风筝的传统活动,这也是他们展现自己智慧和勇气的方式。将风筝放飞,然后用自己的线割断对手的线,把自己的风筝留在天上,就是这游戏的玩法。追风筝,便是追逐那些被割断线的风筝。能够捡到最后那只被割断线的风筝,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阿米尔的母亲因生他而难产去世。也许是由于他“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也许是因为他软弱的性格,总之,他的父亲一直对他很冷漠。而这个极度渴望得到爸爸的爱和认可的孩子,错误地认为赢得一场比赛可以让父亲开心。在好友也是仆人哈桑的协助下,他终于割断了天上飘着的最后一个蓝色风筝的线。哈桑向阿米尔承诺,他会将那个蓝色风筝带回来。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让人没想到的是,去追风筝的哈桑被堵在巷子中间遭到了强暴。可他即便被强暴,也不愿放弃那个象征着阿米尔胜利与荣誉的蓝风筝。这一幕恰巧被前来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到,他本可以挺身而出,作为朋友他也应该挺身而出,可生性懦弱的他跑开了。

  从那之后,阿米尔时刻经受着内心的审判。天真的阿米尔认为,只要他看不见哈桑,便不会再为自己对朋友的背叛而愧疚。于是,阿米尔诬陷哈桑偷窃,并将他赶走了。

  但实则,无论他见与不见,心里的眼睛都未曾饶恕他,他也从未获得过解脱。小巷子、裤子、双腿之间近乎黑色的血迹,一直在他心底翻滚。

  “只有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才不会感到痛苦。”阿米尔是善良的,也是懦弱的。他还不懂,在二者的交叉路口,逃避永远没有用。良知会反复对阿米尔进行拷问。

  或许我们可以选择永不妥协,即便会失败

  “爸爸毕生都在和熊搏斗。痛失正值芳年的妻子,遭受贫穷、屈辱……而到了最后,终于来了一只他无法打败的熊。但即便这样,他也绝不妥协。”作者在文中还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阿米尔的“爸爸”,他强硬坚韧,从不妥协。

  因为战争原因,爸爸和阿米尔不得不离开阿富汗,远离富裕、幸福的生活。在从阿富汗逃往美国的过程中,爸爸为了帮助一个不相识的年轻妇女被俄国军官拿枪指着额头。在美国,即便贫困也不愿用救济金买食物;即使最后患了癌症,他也不愿像个废人一样在家躺着。我们从中窥见的是生命的另一种样子——勇敢且坚韧。

  这样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选择了和阿米尔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阿米尔的逃避,他选择的是弥补。他拼命地做善事,修建恤孤院,像待阿米尔一样待哈桑,并在哈桑选择离开之后伤心痛哭。

  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困难与诱惑是不计其数的,无论是多么勇敢优秀的人也难免犯错误,不同的是,我们将选择何种方式对待这些错误。或许这些错误大到我们无力承担,但是它们无论如何也重不过你心里的大山。与其像阿米尔一般逃避,倒不如拼尽全力去抗争。

  终究要去追寻那个属于你的“风筝”

  与爸爸一同来到美国的阿米尔,也逐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这里,他读了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还收获了幸福的婚姻,只是在此期间父亲因为肺癌去世。不过经历的这些快乐与苦难都没能抹去哈桑在他心底的印迹,直到阿米尔接到一通来自父亲好友拉辛汉的电话。

  拉辛汉在临死前打来电话,告诉阿米尔关于哈桑的一切: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已经因为种族偏见被杀害,哈桑还有一个在孤儿院的儿子索博拉。他请求阿米尔将索博拉带出来,而这其实也是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索博拉也为了自己,阿米尔最终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火连天的阿富汗,也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风筝在文中是实物,是线索,也是隐喻。从开头阿米尔与哈桑放风筝始,至最后阿米尔为了让索博拉燃起生活的希望,再一次放起风筝为终,风筝将所有的故事串联在一起。

  风筝同时也成了一种象征,一个始终在进行着的追逐。哈桑宁愿被强暴也不愿放弃那只风筝,他追逐的是阿米尔的友谊与认可;阿米尔则在二十年过去后,冒着生命危险救回索博拉,他所渴求的是能够弥补自己曾在小巷子里对朋友的背叛;“爸爸”像对待阿米尔一样对待哈桑,则是希望修正自己曾经犯下的“盗窃”之罪。人究竟是怎样的呢?或许其中善与恶在纠缠,懦弱与勇敢在撕扯,但是可以笃定的是,到最后人终归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审判。

  “风筝”是枷锁,也是救赎。无论早晚,你终将要追逐属于你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3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阿富汗这个陌生的名字有了认识,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对人性的感悟,也不禁自我反思。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亲密的友谊为贯穿全书的脉络,小说温情而又残酷,作者用细腻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凝聚着人性,蕴含着阿富汗民族的灵魂,正是因为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不被外人所了解的阿富汗民族,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文学中的艺术魅力。正所谓,民族的是世界的,更是经典的。

  对于这本书,总有一两个令人疑惑的地方。

  哈桑为什么对阿米尔那么好?如果仅仅是因为主仆关系的话,哈桑也应该早早离开了阿米尔。即便他清楚阿米尔是一个懦弱,胆小,自私,虚荣的一个人,但他依旧会在打架的时候挺身而出,依旧会为他做很多。哈桑把阿米尔当兄弟,但阿米尔却把哈桑当仆人。而这其中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一、这与哈桑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哈桑从小就被爸爸教育他和阿米尔是兄弟,要互相友爱,再加上原本的主仆关系,而且哈桑从小的玩伴就只有阿米尔。这让哈桑从小就对阿米尔顺从。二、这肯能业余哈桑的自身关系有关。他的本性。既然阿米尔提供自己的吃住,而且老爷也时常会带着哈桑出去玩。这无疑让哈桑有一种报恩之心,所以他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报恩。而“为你千千万万遍”也表现出了哈桑内心的真实感受

  另外一个疑点就是,阿里到底知不知道哈桑是阿米尔的亲兄弟。可以说知道,也可以说不知道。不管是影片还是书本,我都觉得阿里是怀疑但不确信。首先,他没有生育能力,这个他肯定是知道的。而且莎莎和老爷的关系,在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仆人眼里不可能连一点也没察觉到。而原著中也没有提到哈桑是怎么来到阿米尔家作仆人的。假设阿里知道哈桑是老爷的儿子,那在当哈桑被诬陷是,没有在一旁看戏,并且挺身而出,为哈桑辩解并提出离开。这有觉得非常奇怪了。但是阿里不知道哈桑是老爷的儿子,那上面的事情就说的过去了。因此,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阿里有过怀疑,老爷为什么对哈桑这么好,但是装傻,不愿意承认,毕竟阿里是渴望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样,他不仅有了依靠,也让来也保住了名声。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大概是它反映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救赎,人们人格的趋于完整。“风筝”极具象征意义,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亦或是正直、善良、勇敢、诚实。从表面上看,“追风筝的人”指的是哈桑,他是追风筝的高手,不用抬头看总能找到落下的风筝,但实际上却是阿米尔追逐正直、善良、勇敢、忠诚的风筝,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满意的阿米尔。在小说的结尾,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追到了,他将如哈桑对他那般守护着他的侄子―索拉博,拯救了自我封闭的索拉博。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个小男孩的承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从始至终,从未改变。他们两个是喝着同样奶水长大的,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同一个屋檐下,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字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这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许从那一刻开始,阿米尔对于哈桑就如同“妈妈”,正如阿米尔对父亲的感情。“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在阿米尔怂恿哈桑恶作剧的时候,即使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还是会那样做,而且从不告发阿米尔,他心甘情愿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甚至为了实现阿米尔的愿望—拿到那个最后的风筝牺牲了自己的尊严,这需要多大的忠诚与勇气呢?何况还是一个孩子。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哪怕最后他仍誓死守护他们的家,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这是我不禁想起了“诚信”这个在当今社会比较敏感的话题。我想小说描写了一种最为诚挚的情感,而且它让你相信有些东西依然存在,在这个鲜有人相信承诺的时代,让我们再次看到承诺背后那些美丽复杂的情感。小说的最后,阿米尔找到索拉博,并要带他回美国,他曾向索拉博承诺他永远不会将他送到孤儿院这些地方,但因为办理签证的困难他食言了。阿米尔低估了孤儿院对索拉博造成的阴影有多大,他不懂索拉博的恐惧,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承诺的重量。他的行为让索拉博在浴室里割腕自杀,虽然被救,但也自我封闭了。信任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一直到阿米尔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的时候,那感觉像是回到了1975年的冬日,他迎来了索拉博的微笑,一切都将好起来。这次换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当初的哈桑,他会永远忠于索拉博,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而全文让我感触最深的话除了“为你千千万万遍”之外,还有一句‘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不要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这是拉辛汗对老爷所说的。其实这句话也是我想对父母说的吧,他们一味让孩子去做他们所想的,发现孩子一些不必要的缺点。让孩子在一种非常压抑的环境中去做事。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事,去锻炼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好的,那些是坏的。

  而小说也表达了种族歧视。小说中,扎哈拉人的地位低下,哈桑也因此不断被欺负,被看不起。不仅仅在阿富汗,如上世纪的美国白人看不起黑人。而林肯的做法,我认为国家利益大于他内心的想法。虽然当时的局势仅仅是好转而已,随后,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使世人沸腾“人身而平等”包括他说的“我有一个梦想”种族歧视不仅仅包括黑人,还有黄种人,而奥巴马的上台,让黑人群体不再软弱。

  人的成长就是一步步的明白许多道理,不可能一步登天。“发生即使存在过,世界没有救赎,只有不断的背负与融合,救赎只是心灵的慰藉”

1 2

书籍简介

  •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 627人浏览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