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突围读后感1200字

2023-05-14 17:32:47.0 语文的突围 读后感1200字 语文教育读后感1200字 243 浏览

简介《语文的突围》是由A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语文的突围读后感1200字-语文的突围读后感12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的突围读后感1200字1


  在我的印象中,“突围”一词一般出现在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现在,“突围”竟和我的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了。在今年读书会工作年会上,语文教研员李文田老师向我们推荐李祖贵老师的大作《语文的突围》时,我心里很是疑惑不解,“突围”这个词怎么会用在语文教学上?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弄明白语文教学为什么要突围,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已近两年。刚开始,我总是想把一篇课文中的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想让他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知识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时间渐长,困惑越多。一天学生自习时,望着下面天真可爱的学生,我突然思考,语文课上我究竟要“教什么”,我应该把什么教给学生?李祖贵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了我答案——“讲在精髓,学进骨髓”,“课内长骨,课外长肉”。我要把课堂上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最具代表性、最有规律性、最具发散性的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上。回想我第一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我详细讲解了反复、引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但是最终在做赏析类题目时,很多学生会混淆表达效果,辨析不清。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我选择只着重讲比喻这一个修辞,让学生弄通、弄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课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比拟,将比喻和比拟进行对比,学生兴趣盎然,自己竟然能够融会贯通。变“求知”为学法,真的可以起到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势的作用。

  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章,记叙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科学家、艺术家、革命战士以及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在第一次讲这类文章时,我非常苦恼。同学们对历史知识了解有限,国内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十年文革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事情。有时,我在课堂上讲得声情并茂,悲伤的情绪难以自抑,学生却一脸木然,满脸不解。李祖贵老师的书中这样一句话点醒了我:“学生之所以没有与作者和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缺乏与他们相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验”。对呀,学生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学习过这段历史,所以我们又如何能要求他们理解呢?在这之后,我一方面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功课,广泛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在正式上课之前分享给孩子们;另一方面我鼓励孩子们预习时多查找资料、观看影视作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丰富自己的阅历。了解国内革命战争,孩子们更能理解《老山界》;看过《长津湖》,孩子们更能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了解过文革,孩子们更能理解《老王》。我一再强调写作需要生活,其实学习也需要生活。
语文的突围
  李祖贵老师《语文的突围》中讲到的“教学观”“课堂观”就像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我干涸的心灵。未读之前,我对学生更多的是说教、灌输,知道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恰当的,但是一直不得其法。拜读了其中的《生活之源不绝,语文之树常青》这篇文章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变“求知”为学法,变“说教”为体验。学生好像突然变聪明了,会自己去主动学习,对文章的情感、主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阅读《语文的突围》是我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它给我指点迷津,引导我转变思维、更新理念,让我从自己构筑的教学围城中找到了突破点。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抓住时机,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变。我们身处重重包围中,要想继续前行,就要努力寻找突破口,不断改进,让语文之树常青。

语文的突围读后感1200字2


  “许多人从事了一辈子的教学工作,其实不过一直在作业堆里打滚,在考试卷里觅食。”

  这是李祖贵老师的《语文的突围》一书中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

  去年九月,我怀着满腔热忱踏入了玉阳中学,心中揣着理想和期待,开始了我为期一生的教书生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学生是牛犊,我亦是。我想,以我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教初中生足矣!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课堂上有时我反复讲了多遍的知识点,学生还是不懂,依然还是一知半解。我苦苦思索,课后下了不少功夫,研究教案,学做精美的课件。可学期过半,除了越来越精美的教案和课件,课堂上的我鲜有酣畅淋漓之感,学生也鲜有豁然开朗之态。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哪个步骤出了问题?一堂好课到底怎样才能炼成?

  直到读到文章伊始李祖贵老师说的这一句话,我才猛然惊觉,我似乎在初入语文大舞台时就错了用力的方向,将准备带给孩子们的诗意变成了一份份程式化的任务,将我的执念放进了本该充满灵气的语文课堂。湖北省特级教师秦训刚在《语文的突围》序言中写道:“我希望语文教学研究永远不要经营什么模式,不要把技术营造弄得神乎其神,‘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重要。”我想确是这样,语文随处可在,变化就是语文的本色,将语文程式化,将语文埋进作业堆和机械化的训练中当中无亚于将瑰宝蒙尘。

  再细看《语文的突围》,所获满满。一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人生哲理、价值标准、生活情趣其实是文章的精髓与灵魂。想上好一堂课,要明确课文的主旨。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照本宣科教授的主旨是死的,孩子们根本无法领会,下了课就将之抛诸脑后。语文课要让孩子们体悟他们没有体悟过的情感,然后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打开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悟各种情感。要让孩子们触摸得到,也要让孩子们有一种“虽不能至,仍心向往之”的知识渴求。这既是课堂的深度,也是心灵撞击的温度。书中的内容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至于作文,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要忘记留心观察生活,察觉生活中的那些令人感动的细微之处。我常跟孩子们一起谈论,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分享的那些深受我触动的例子都变成了如出一辙的陈词滥调。想来孩子们也是善良,为了安慰一个无计可施的老师,竟还能高高举手分享,实在令人感动。读了《语文的突围》,我有了新的体悟。在乏善可陈的环境中,鲜活的“水源”才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灵气,这里的水源我把其定义为“真实”。要想铲除那种几乎无所不在的假叙事、假抒情、假感想,只有静下心来,将急功近利之心根除,捧着一片赤子纯洁之心才能作出鲜活真实的文章。语文本是一门溢满灵气的科目,她是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肩负着帮助学生营造他们独立而丰富的精神空间的人文使命。

  文已至此,思想的溪流溢出堤坝,急切地想要涌入孩子们的心田。语文人所学、所悟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望语文人能够志坚心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我对“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甚是期待!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