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900字

2023-06-10 19:00:43.0 活着 读后感900字 文学读后感900字 242 浏览

简介《活着》是由余华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活着的读后感900字-《活着》读后感9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活着的读后感900字1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父亲从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儿子献血过多而死、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亡等等。《活着》的名为活着,但实际上所描述的是一件件死亡的故事,亲人的不断离开为福贵的一生带来了不间断的苦难。作者将所有的灾难全部集中在福贵一人身上,更能够引起我们对福贵的悲怜,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体现出活着的意义和本质。

  《活着》的死亡带着一种荒诞的气息。在小说中,福贵的儿子被拖着去救生孩子的县长夫人抽血至死,外孙是吃豆子撑死的。这些人的死亡都是无意义的,可不是没有缘由的。在物质和精神严重匮乏的年代,外孙吃多豆子撑死了,在饥荒年代人们因过度饥饿,见到食物无法控制,最后噎死。看似荒诞滑稽,可正是这样的社会扼杀了无数人的生命,要么饿死,要么撑死,这是时代的悲剧。福贵的儿子因救县长的儿子输血过多而死,这样的“官本位”的意识,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人民是达官贵人的奴仆,可任意指使甚至剥夺其生命,如此大环境下,普通个体无法生存。福贵一家,福贵是唯一的幸存者。在荒诞的大环境下,他学会了如何“活着”。中国人有一些生存的智慧,就是平静、安定接受,接受的是大地所赠予的脚踏实地,对生活的苦难和荒诞的默默忍受。由此可见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面对荒诞、苦难的生存智慧。

  在《活着》中,作者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不在于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作者大胆地在作品中重复死亡,并用福贵的苦难经历告诉读者不要在痛苦的漩涡中颓废沉沦,要在苍凉中“忍下去”,在艰辛中“熬下去”,在寂寞中“活下去”。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作品。对于在极限生存状态下的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小说《活着》给在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透视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种种人生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余华在充满苦难的生活中深刻地勾画着生之坚韧与生之乐观的复杂图景,在作品中以极大的温情细致地描绘出了种种人生悲情、磨难,同时又以激烈乃至“残酷”的形式表现出人在面对厄运时极为强烈的生存欲望。

活着的读后感900字2


  常常,我坐在堆满作业的书桌旁,思考我为什么而活。是像网上所说的“为我爱的人”而活吗?是像歌曲里唱的“为自己的梦想”而活吗?亦或是像报纸上所写的“为建设祖国”而活?可若是一个人没有所爱之人,没有梦想,没有建设祖国的能力,他就不能活了吗?
活着
  我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余华说“人是为了纯粹的活着而活着,而绝非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而活着。”于是,我去看了《活着》这本书。

  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本是个纨绔少爷,却因为赌博输光了家产,父亲被气死,母亲染病,他出去求医却被抓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活了下来返回家乡,母亲却去世了,女儿也因为发烧变成了聋哑人,自己的小儿子甚至不认识这个爸爸。

  读到这里,我认为他的命运已经够悲哀的了,谁知“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福贵家的生活刚刚有了些盼头时,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不到五岁的外孙都相继去世了,福贵亲手埋了家里所有人,只剩下自己和老牛相依为命。

  这是多么悲惨的一生啊!当一个人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时,他内心受到的打击,是旁人无法想象的。我能感受到文字给我的痛苦,心里闷闷的,喘不过气,但我所感受到的,不及书中人物痛苦的十分之一。从故事中走出来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我震撼于福贵能够活下去的勇气,折服于福贵依旧好好过日子的毅力。

  或许,在福贵心中,他自己并没有那么悲惨,因为他有过爱他的妻子,勤劳的女儿,懂事的儿子。虽然他很苦,可他也有甜的日子,在他回忆过往时,他依然快乐,所以他活着。活和生不一样,生,只是没死而已,而活,是隐忍,是沧桑,是快活地走在小路上,也是悲伤地独自彷徨。就像福贵说的:“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来人间走一遭,自然不可能事事顺心,虽然风雨过后不一定有彩虹,但换个角度看看,风雨又何尝不是一处美丽的风景?众人皆爱冬天的一缕暖风,却不知寒风也会吹醒所有迷惘,所以啊,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活着,总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吹不出褶的平静日子也在闪光,愿我们都能在书中探寻到生活的意义,面对冰冷刺骨的现实,依旧保持一颗炽热的心,用力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900字3


  真实和虚伪,是悲剧的转折点。焦距真实美感和虚饰之间的鸿沟,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摒弃弥漫于文化和意识中的虚幻的雅乐,是这本书最为鲜明的一点。

  “活着”二字,是对人生最朴素的诠释,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怎样活着,是否活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而主人公向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他对活着二字的态度。

  主人公福贵出生于旧社会的一个地主家,因出身富贵,而嗜赌成性,游手好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而命运的不是如此简单,老天爷仿佛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父亲对他多次劝导,他却终日不改,最后父亲去世,在此也留下了最后的劝导,于是他开始重新做人,令人没想到的是,悲剧也就此上演,并没有我们所想的美好人生。

  悲剧的开端是以一件小事开始。他上街去给母亲抓药,却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他无法反抗,后来几经辗转,再次回到了家里。而家里的光景却是非常黯淡。母亲去世妻子也将女儿抚养长大,却不道女儿也是个哑巴。在他回来后不久,妻子也因病去世了,女儿含泪为妻子送终。唯一的儿子也因给别人输血而死。这个家彻底进入了一片黑暗。死神的利刃并没有从他家散去。女儿接着因难产而死,女婿也因工地发生事故而亡,最后的亲人苦根也因吃多了豆子而撑死。死仿佛成了这个家唯一的代名词。无奈的无奈,他默默在枕头下放了10块钱,希望有好心人能替他收尸,他后来终以黄牛为伴。

  曾经的辉煌,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如果说因果有轮回,那这就是老天爷对他的报应,而这样一个人,也拥有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意志。

  被拉去做壮丁,他不放弃,终日为回家而抱有希望;妻子去世,他以女儿女婿为安慰,不放弃对未来的追逐;只剩他一人,他只能向现实低头,却也没有放弃自己,为自己打算好了一切。

  有人认为,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就像鲁迅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而福贵的悲惨生活,仿佛死了才是最大的解脱,而有的人则认为,福贵身上坚韧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曾拥有的,面对无数次绝望,他都不曾放弃,这样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他能他自己都有所触动。

  生活就是活着,活着亦是生活。人生其实并无悲剧,只是我们每个人所想,心中存有希望便处处是美好的明天。我们常处于幻想中,而忽视了真实的残酷,文学的美感不止是圆满

活着的读后感900字4


  我读余华先生的《活着》已不是第一遍,电影、原著都看过,不论是哪种形式,每次重读,都感受到一种个人对于命运的无力掌控感。当目光穿越岁月长河,回到那个命运多舛的年代,我仿佛看见福贵与他的老牛走在沉沉的暮色里,犹如广袤宇宙中孤独却饱满的一颗流星。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跨越内战、饥荒、大跃进的年代里,从吃喝嫖赌的少爷沦落到穿粗布拿农具租种本是自家土地的佃户。在历经了千辛万苦后,他的家庭却被命运肢解,挚爱亲人一个个逝去——老母病死,幼子猝死,妻子因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逝,女婿意外被钢板夹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却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撑死。高龄的福贵用他布满老茧的手掩埋了所有亲人与泪水,孑然一身,与牛相依。

  整本书最让人悲痛的不是时代的悲剧,而是福贵每每获得的幸福总是转瞬即逝。他有过温柔贤惠的妻子和懂事的儿女,有过同生共死的战友,有过体贴善良的女婿。动荡、兵乱、亲离无情地摧残着他。看着越来越小的家,面对越来越孤独的命运,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甚至没有一丝抱怨,也许在那个低矮破旧的茅屋里,他承受的苦难只有老牛能懂。

  余华曾在书中写道“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只有活着才有经历一切的权利。在那个时代,每一个福贵这般平凡而孤独的生命,不都要承受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吗?生命本身就是要体味。每个人生都有一些精彩和令人悲痛的故事,在记忆的长河中像风一样轻轻掠过,让人陶醉,让人感到美好,或是孤独生命中曾有的感动也让人伤痛。晴天雨天,也都是必经,唯有体谅才得以从容,唯有活着才得以纪念,这也许便是福贵“嘿嘿地笑着”最好的注脚吧。

  福贵之所以买下那头年迈的牛,我想,是因为老牛和他一样,都有着衰老却坚韧的生命,抑或是因为彼此的惺惺相惜。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细细地追寻时光的尾巴,享受着岁月给予的清静和孤单。时间夺去的是亲人,夺不走的是活着的意志。

  《活着》的结尾让我揪心,福贵的亲人们一晃就消失了,太多饱含笑与泪的感情在死神面前变得生硬苦涩,生命的短暂使它愈显珍贵,哪怕生命易逝,却足够让人去感受幸福,感受泪水,感受蕴藏的点点滴滴的情感。即使停止了呼吸,也总有人愿意为逝去的过往停留,将音容笑貌留存在他们心中。

1 2

书籍简介

  • 活着

    活着

    余华小说 472人浏览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