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1000字

2022-06-02 15:10:45.0 活着 读后感1000字 余华小说读后感1000字 390 浏览

简介《活着》是由余华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活着读后感1000字-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活着读后感1000字1


  一本《活着》陪伴了我整个冬天,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亦或透露出的悲凉凄惨都使我难忘许久,是啊,“外人看来是悲剧,可当事人只拿它当一段人生。”

  《活着》反映了在大时代背景之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经历了苦难,他也因此由盛转衰,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好赌的他终究是败光了家里的产业,他的地主之位也被人替代,走投无路的他,为救母亲去城里抓药被半路上抓去当兵。他没得选择,多年以后,等他归家时,不知情的福贵看到家里贫穷的惨状,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已全部去世,后来,他的女婿也被板车压死了。书中写到这一段也起了许多读者的同情,原本以为外孙子是他唯一的寄托,但是后来也因为吃豆子时去世。故事的后来,福贵一个人牵着一条牛孤苦地活着。福贵老了,故事也结束了。

  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然无息了。他经历了平常人所没有经历的悲惨的一生,在那个社会,他没有像当代人那样轻生的念头。他依然乐观坚强努力的活下去,记得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是啊,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即使经历了悲惨的一切,失去了他所有,而福贵在那个悲催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别人看不懂的释然,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也是这本书的精神所在。

  福贵是一个悲惨的人物,但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反映,现实中也有很多悲惨人生的人,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张海迪就是“当代保尔”,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他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并获得了“优秀团员”的称号,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啊,他们都是意志坚强的人,哪怕有现实的悲惨,也敌不过他们顽强的意志力。只有被命运碾压过,才懂得时间的慈悲。而如今,有很多人为了金钱,为了利益,甚至为了爱情有轻生的念头,不久前,一位消防员为救一名轻生的女子,而不幸逝世。对于我们来说,遇到困难,我们不能轻易跟世界说再见。生命是可贵的,是可敬的,需要勤奋领悟,坚强拼搏,不断成长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而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生命懦弱的人。
活着
  余华的这本《活着》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他用平凡的故事展示了人生的真谛,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要为自己而活,从这之前,我觉得自己从未真正地活着。做任何事情大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林青贤曾有言,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快乐,欣慰的事。也许,我们都可以乐观快乐地活着。

  在这个时代,我们只需真实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1000字2


  常听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似乎在东方人的眼中,死亡是一件痛苦却又无奈的事情,不希望,却无法避免。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寻梦环游记》,里面对于生死的解读是这样的:“人死了之后并不会孤独,而是在亡灵世界里会和亲人再一次团聚,并且可以在亡灵节和亲人团聚,直到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个记着你的人也去世了,你才会永远消逝,又称为最终死亡。”在西方人眼中,死亡并没有那么沉重,逝去的人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我更赞同西方人的生死观,尽管并不那么理性,但人其实是一直活着的,只不过形式不同。

  其实,活着是一种荣幸,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承担责任。余华在《活着》中说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或者说义务。记得《活着》里面有一段让我记得极深:福贵赌博败光了家底,还欠了债。福贵的父亲让他挑着两担铜钱,靠自己的双腿走到城里还债。福贵的肩膀磨破了,腿也酸的要命。回到家,他父亲对他说:“杀了人要偿命,欠债就要还钱。”这非常朴实,但很深刻。这是他父亲为人父的责任,即使自己的儿子再如何不对,也不能弃之不管,而是把他往正路上引导。而后来嫁给福贵的家珍,本可以随了父亲的意,在福贵家道中落后改嫁,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大小姐。可是家珍却选择了追随福贵,和他一起过着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夫妻本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自古又有多少夫妻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呢?作为妻子,责任之内应当追随丈夫相夫教子、同甘共苦。家珍明明知道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下。倒不是说那些改嫁的女性有多么不对,只是责任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活着的责任并不止活着要承担的责任,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语,但道理却一点也不古。书中的福贵,眼睁睁的看着家人一个一个走在自己面前,他从痛苦到释然,一次又一次的想着:“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却戏剧性的活到了最后。作者这样设置主人公的命运,固然是为了使故事本身更加具有张力,但更多的我觉得是为了暗示读者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就算活着再难,也要坚强的活下去。这不仅是人本能对于生存的渴望,更是一种责任。

  作者这样解释这本书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他的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无论是书中的福贵还是歌中的老黑奴都一样,世界塞给了他们一手玻璃渣,他们笑着收起玻璃渣,想了想,又回赠给世界一把糖。这,是他们活着的态度。

  活着不仅是荣幸,更是责任。现实生活中的磨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是,我们不止要活着,更要忍痛活得精彩。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更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1000字3


  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余华,书中描写的富贵一家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作者,听着他讲述悲凉凄惨的一生,好几处潸然泪下,心想着怎么会有这么苦命的人家,又结合那时候的大背景,其实,这样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时候的每一个百姓家。小的时候听奶奶讲他那个年代的故事,地主是什么样,地主家的少爷什么样,三年闹饥荒,人们吃树皮,吃草根,吃豆毛,饿死了奶奶的一个女儿,奶奶的丈夫患病没钱治,后来才改嫁来到东北,那时候没能感同身受,现在大了,在看这本书,觉得真是的揪心。

  整篇小说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富贵在城里赌博,我恨家珍的忍气吞声,恨富贵的败家,气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富贵输没家产,气死父亲,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家珍被她父亲接走的时候,我大喊活该;富贵渐渐地改邪归正,家珍回归,真是觉得富贵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家珍竟然带着有庆回来了;富贵被抓去拉大炮,其中战争的场景真是惊心动魄,但是我更惦记的是家珍跟孩子在家的日子怎么过呢,丈夫杳无音信,婆婆重病,孩子还小,家珍如何撑起苦日子;富贵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凤霞却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但是一家人总算是团圆了;这期间地主龙二被枪毙了,过上了大集体的日子,挣工分,后来又分产到户;日子过得穷,家珍生病了,治不了的软骨病;有庆给校长献血,竟然被医院抽血的医生抽的过多而致死,富贵听说有庆病了,来到医院看到有庆尸体,抱着孩子回家,埋了有庆,这期间的悲痛、难过难以表达,又不敢告诉家珍的煎熬;家珍还是知道有庆死了,母子连心,哪有不知道的道理,虽然家珍瘫痪在床,她早就感受到了,母亲失去孩子,那是多大的痛苦;凤霞出嫁了,可喜的是凤霞找了个疼爱她的丈夫——二喜,可是凤霞还是死了,生苦根的时候大出血而死;家珍终是熬不住了,凤霞死了三个月,家珍死了;苦根四岁的时候二喜也死了,被水泥板压死了;苦根七岁的时候,发烧,富贵煮了豆子给他吃,自己下地干活了,苦根吃多了豆子,撑死了;最后,只有富贵,买了一头牛,起名富贵。

  之前不明白,这书为什么叫活着,作为富贵,儿子死了,女儿死了,老婆死了,姑爷死了,外孙死了,富贵怎么还活着,他如何承受着一次次致命的打击还活着?忽然想起了杨绛先生,她丈夫、女儿都先她而去,她怎么活?后来读完了,我想这就是活这个字的力量吧,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活着吧,不是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的所见所闻所感,活着带来的美好就会化解苦痛,看看这奇妙的大千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活着,不好好活着。

1 2

书籍简介

  • 活着

    活着

    余华小说 465人浏览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