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1000字

2022-06-05 20:25:12.0 种子课 读后感1000字 教育读后感1000字 458 浏览

简介《种子课》是由俞正强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种子课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种子课读后感1000字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思维性。做一个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老师,让这种思维像种子一样种在学生心里,等待它成长,发芽,开花,结果,这该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又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和敬佩的职业呢!

  俞正强老师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他边走边思边写,把他的智慧凝结在了《种子课》这个系列里。捧读《种子课》,犹如醍醐灌顶,心生敬佩。

  一、有趣的俞正强老师。

  俞老师的《种子课》很有意思,一点也不枯燥乏味,读起来还有点小可爱。为了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或一个想法,俞老师用了很多有趣的、贴合教学情境的例子,把这件事或想法阐明的如此清晰,是非常少见的。就如教书这件事,俞老师用朋友、知音和爱人来打比方,生动有趣,清晰明了。

  二、博学的俞正强老师。

  俞正强老师的课例能写的如此生动、明白、通透,能对小学数学有这么全面的把控和通盘设计,足见俞老师文化底蕴之深,所思所研之精。学未知数和方程的时候,你考虑过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吗?他们是一样的吗?如果你明白了,你该如何向别人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呢?俞老师是这样阐述的: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驶完,问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从量的角度来思考,速度与时间相乘之后,得到一个新的量——路程。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这是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中的三个量之间是互逆的,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可以求第三个量。而到了五年级的时候,从甲地到乙地,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驶完;客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4小时行驶完。从二年级的一件事情一个主角演绎出一个故事,到五年级一件事情,两个主角演绎出两个故事,问题变复杂了,但两个主角演绎的两个故事中有一个一定的量,即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便有了等量的概念,这个等量可以把两个算式联结起来。表示两个式子相等,这种关系叫做等量关系。与数量关系中互逆性有别,等式中遵循的是守恒,即等号两边同时等量增加、减少或扩大、缩小,相等关系是不变,即平时所谓的等式性质。经过俞老师这样一分析,是不是一下子就全明白了,为俞老师的深思和博学点赞!

种子课  三、善思的俞正强老师。

  “教学目标,我们如何把握?”,随着教学的改革,课程目标经历了双基,三维,四基,核心素养等发展阶段。那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呢?俞老师“甜”的教学就很值得深思。我们可以把白糖,红糖,蜂蜜,甘蔗等东西给孩子们,第1课时吃白糖,第2课时吃红糖,第3课时吃蜂蜜,第4课时吃甘蔗,每节课都不一样,但每节课都得到了“甜”。如果学生在吃甘蔗的过程中没有吃到“甜”,这时候我们就要立马去怀疑甘蔗本身吗?最大的可能是学生吞吃了,而没有咀嚼。我们应该去改善吃甘蔗的方式,变吞吃为嚼吃。我们不要马上去把双基变成三维、四基和核心价值观,而应该去改善给双基的方式。

  俞老师的《种子课》很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深思和品读。真心期待大家来读一读,给我们的心灵也种下一粒种子。

种子课读后感1000字2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种子课读后感1000字3


  读《种子课2.0》,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回看上次观后感关注更多的是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次读后再思考我们的课堂如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如何把学生的“明白”变为教师的“明白”,如何教对数学课。

  1.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

  本书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编著,俞老师用非常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我们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但都有一点需要思考的,就是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课堂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设课。如平均数这节课的教学,对于60米的跑步成绩,学生的元认知里只有超常发挥、正常发挥、失常发挥,俞老师用五个问题:问题1.这位小朋友填了15,却把15划去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问题2.后来,这位小朋友填了10,过了一会儿又把10也划入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问题3.同学们,那大家认为,这位小朋友应最好填几?问题4.13秒,这位小朋友根本没有跑出来过,填上去是不是不诚实啊?能填吗?问题5.13没跑出来过,13跟这些跑出来的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通过这五个问题学生深刻理解了像这样具有虚拟性,又可以代表一组数的整体水平的数叫平均数。又如,圆的认识这一课,学生进入课堂时就带着圆规,如果此时你让他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画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高,因为很多同学在课下已经会用圆规画圆了,而如果我们能顺应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用圆规比赛画圆,画的漂亮的介绍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也水到渠成了。所以我们的课堂不管怎么改,永远不改的是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理解教材的隐性知识

  我们平时的课堂只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很少思考这些课设置的隐性知识,对于种子课衍生出的生长课,都是同类型的课我们该怎样教学,备课时我们又该怎样思考,其实虽然是生长课但每节课的隐性知识也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渗透的,比如:虽然都是长度单位的认识,《厘米的认识》这节种子课的隐性知识是让学生从比较虚物到标准比较物,而《分米、毫米的认识》的隐性知识是标准比较物与测量对象间的适宜性。《米的认识》的隐性知识是教会学生从更大与更小的方向去规定标准比较物。再比如虽然都是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隐性数感是数与数字,《千百数的认识》这节课的隐性数感是位值与满十进一,《较大数的认识》的隐性数感是数级与数的无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多思考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思考这节课的隐性价值是什么,它与同类型课之间的不同点在哪,如果能把教材理解得再透一点,学生收获的会更多一点。

  3.设置开放的数学问题

  整本书中俞老师对习题课的设计是相当精彩,不仅能很好的梳理知识,使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更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生成。比如:百变的0.3——小数知识整理,请你不准说是它,但让别人明白你在说它,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说法?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构建介绍0.3的新方式,进而有效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种子课2.0》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我的数学课教对了吗?怎样教才是教对的数学课,怎样去教对的数学课,每种课型俞老师都给出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值得我们学习,更引发我们的思考,课堂上如何上好种子课,进而教对数学课!

1 2

书籍简介

  • 种子课

    种子课

    俞正强教育 499人浏览

      《种子课》是201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俞正强。  俞正强,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新生代小数名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首批兼职研究员。曾任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现任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并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管理中思考、践行“种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