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

2022-07-04 14:47:02.0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读后感1500字 教师读后感1500字 404 浏览

简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由余文森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1


  应该说这是第二次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第一次的读书更显功利性,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读书笔记,因此可以说是浅尝辄止的阅读。而静下心来再次阅读,一是要感谢疫情居家的日子,二是要感谢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贾凤霞老师工作坊的推荐。一场长安雪慢慢下着,我也抱着一种“晴耕雨读”的淡然心境捧起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有更多的思考与收获,这样的阅读体验深化着我对于“教学”这个宏大主题的深刻理解。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为我们进行了理念(Why),观念(What)和操作(How)三个方面的系统阐述。可以说,这是一本帮我们“知来路,识归途”的书,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从“双基”到“素养”走的路是如何走的,以及我们要走向何方。

  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让我慢慢明白素养其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让一个个生命变得鲜活的必备条件。从理性方面讲,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即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专注于学科内的品格和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从感性的角度讲,怀特海的一句话“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最具有价值。从此一个人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和学习者”或许是“素养”这个概念的最好注解。确实如此,那些“剩下的东西”“带的走的东西”和“可以再生的东西”就是我们要带给学生的。

  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哪些方面?我们其实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就是学科知识。而主要路径便是学科活动,而学科教师便是实践者和最重要的条件,学科考评则是主要保障。

  显而易见,这四个方面统筹为一个主体,缺一不可。教师通过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为媒介,帮助学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抵达,那学科考评就是最后的显性呈现。

  而无论是“生态课堂”“,灵动课堂”,或者是“大学科观”,“三个课堂”其实都是素养为导向的课堂的外在表现形式。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生态课堂这个概念可以帮我们很好的理解,那就是书中所提及的“原生态的学习”。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原生态的学习就是根据生活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而这个过程中都是以“生活需要”为导向的,最终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自然发生且意义发酵地很深远的。这样看来教师似乎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其实不然。在素养时代,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将不再重点关注一些重复性的无效学习,而是专注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合理建构,帮助学生进行整体的情境化设计,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多样的,适合于多元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专注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深度能力培养。可以预见,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反而是更上了一个台阶。

  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概念,一定止于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教学闭环中的教学考评也应该是更加丰富立体的。突然想到最近火爆网络的一篇文章《“双减”后第一次期末考,“难出天际”的北京试卷传递出什么信号》,似乎一夜之间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了一张张考卷上,传统意义上的考试题被完全颠覆了。而无论是读完这本书,还是前期的《语言与儿童》的学习,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这只不过是教学评价和考试试题回归本源的一个过程。不难发现,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二年级无纸笔考试,那适合各个学科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方式的建立真的是迫在眉睫。而学生活动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又该如何融入学生的评价体系里,各个学校里不同学科的活动如何保证“效果”和“笑果”的双重实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我最喜欢的大先生陶行知提出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真正大写的“人”。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教学素材一定是五彩斑斓的真实生活。希望在追求一堂堂好课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能不忘记初为人师时对于课堂、学生和教学的敬畏。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2


  核心素养介绍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有:(1)输入能力(阅读)(2)加工能力(思考)(3)输出能力(表达)。必备品格有: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责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即人从外界输入信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即人自身处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即人向外界输出信息。

  我着重看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观重建,我发现我的教学离核心素养甚远,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向,没深刻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2)教学过程中,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3)教学主体上,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我有以下思考: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引导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教学活动的源头抓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进行,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培养,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以学科价值取向为依据所制订,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学期数学学习指数函数时,可结合新冠疫情传播,引入函数指数爆炸性质,加强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欢某一件事物的基础就是发现其美好的地方,并由这种美好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要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阶段体现数学的美。上学期优质课大赛中,张磊霞老师在探究的三角函数关系时,利用动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借助动画提出问题串,直接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快速抓回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好的激发,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持续培育。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培养,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过分的随从同学回答问题,缺少自己钻研,造成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不足。教学中要继续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张磊霞老师的课堂里,带着学生探究诱导公式四后,不断鼓励学生类比探究,结合自己已具备的思维能力,独立动手作图,解决其他两个公式的探究,最后小组讨论。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因动手独立探究,不但牢记所学数学知识,而且理解了知识内容的推导演算过程。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保持。

  三、在课后作业中注重核心素养的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主,而如今的教学模式则是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作业内容来凸显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比如,集合概念第一节课后习题中给出集合论由来,提出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阐述个人认识。让学生通过查找数学史资料,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十分重要。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借鉴文献学习他人的研究经验;多看书籍,例如《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丰富自己的数学史资料;研究课例等等。丰富自己并在课堂上体现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使学生拥有可以终身发展的性格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1500字3


  近期,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初读此书,感悟肤浅,但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初读肤浅,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书中的字字句句不仅有情感,它还有温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能产生共鸣,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引发我的思考。

  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又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这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教者能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足够的理论高度给教师一些实际的指引。其中,就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观重建,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做法。

  一、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定的教学观念。想想我的教学日常,我自认为尊重和宽容每一位学生,也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想法,但是很多时候都把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目的,为了迎接各种测试,牺牲了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常常因为部分学困生基础太差,理解太慢而着急,缺乏耐心。这样的做法现在看来得不偿失。书中列举的家长和企业的两种说法让我不禁心有余悸,我们的教育究竟如何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六年前家长交给我们一个活泼可爱、单纯稚嫩的孩子,六年后我们将还给家长一个怎样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感到每一天都很快乐并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每一位学生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有幸福感。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一直在努力践行。但究竟自己做得如何?效果如何?没有明确的标准。于文森教授列出的关于学生学习状态五个方面评价标准: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参与状态、学生交流状态、学生思维状态、学生生成状态,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认识。从每种状态的具体阐述中我更加清晰课堂上该如何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在听课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从这五个方面做好课堂观察记录,在与被听课老师的交流中提升自我。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向

  目前,课程在很多一线教师的理解中,都被视为既定的内容,它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而成,是教师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教学过程中需要阐述并传递的内容。而余教授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对比中,清楚地反映出由“专制”课程走向“民主”课程的必要性。民主课程更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与创新。应该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参与与开发课程。而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向,最直接地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以苏教版《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教材中的例题直接提问: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这就是说小数和分数有关系,小数和测量有关系,把一个较小的数量用一个大的单位来表示,就要用到小数。那为什么要把一个小数量用大的单位来表示呢?这就要有一个这样的情境。编者是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引发认知冲突而进行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创设操作性的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发认知冲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情境重新编排与思考,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合为一体。正如余教授所说:课程与教学实现共生、相融、相长、双赢,这才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标志,也是教学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体现不是表层概念上的引入,也不是一朝一夕浅尝即止的虚无理念。它应作为一种新的观念、思维和方法,从教学的本质出发,立足于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适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真正让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落地生长,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1 2

书籍简介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教育 335人浏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由源创图书策划,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余文森著。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