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2000字

2022-07-08 14:55:57.0 为什么是中国 读后感2000字 金一南作品读后感 725 浏览

简介《为什么是中国》是由金一南编著的纪实文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2000字1


  《为什么是中国》是由军旅作家——金一南教授所著的一部纪实性通俗作品,与高深晦涩的学术著作不同,此书既有严谨生动的史实、精彩深刻的剖析,同时也不乏热血澎湃的表达。

  全书共八章,从1840年鸦片战争,写到了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且宏大的历史画卷。在变局与疫情交织的当下,回望中华民族的救亡与复兴之路,感慨良多。

  一、为什么是中国?因为中国有实现众安道泰的能力。

  金教授在第7章《制胜》中说到:推动旧的军事力量体系逐步瓦解、新的军事力量体系逐步形成的是军事技术。如今,凭借着科技硬实力,我国国防投入已经达到当年邓小平梦想的10倍以上,歼20威龙列队,东风—41威震寰宇,山东舰走向深海,将士们雄姿英发,清澈的爱流淌于心间,有力的戟紧握在手中,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为什么是中国?因为中国有铸就辉煌文化的信心。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克莱因方程,该公式认为,国力等于硬实力乘以软实力,诸如文化影响力、国家战略、国家意志这一类的软实力被认为是国力的倍增器。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个小故事。2月19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缅怀邓小平先生逝世25周年的动态,我有些惊讶,因为发这条动态的是一位来自非洲的朋友。这位他国友人曾来华学习汉语,我与他因此结识。当年在参观某校史馆,讲解员为其介绍我国历任领导人与该校的渊源时,我问他:这些人,你之前都认识吗?他摇摇头说:“我只认识毛泽东和习近平。”但是短短两年多过去,他从一个不认识邓小平的人变成了那天我朋友圈里第一个也是为数不多发文纪念邓小平同志的人。这其中的变化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向他询问了近况,了解了原因。得知他从中国回去后,进入了一家中资背景公司,这家公司是我国依据“一带一路”整体战略设于海外的中外合资企业,而它所隶属的中国建材集团则是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这样一来,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近年来,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中国人物、中国故事被五湖四海的的友人们看到、听到,我想这不仅是一场国际话语权的重构,同时也是消弭文化鸿沟,展现立体中国的需要。

  习总书记曾不止一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今年,我有幸扎入了诗墙这片文化沃土,能时常聆听到诗墙故事,感受诗墙魅力。纵览诗墙所载,我们得以从《百代沧桑》中看今昔变化;从《名贤题咏》中感万般心境;从《武陵佳致》里赏诗情画意;从《兰芷风华》中观民俗乡情;在《华夏新声》里承家国情怀;在《五洲撷英》里享世界大同;在《时代风采》里写盛世华章;在《千古绝唱》里品历代佳作。细看诗墙修建纪实,前辈们个个身怀倚马之才,屠龙之技,所现诗墙之精神垂范我辈,称誉今时。从选诗、评诗,到征字、征画,再到采石、镌刻,最后安装上墙,参与修建工作的老前辈们在沅水大桥下经风吹雨打,忍酷暑寒冬,他们纵情于诗书,痴醉于画刻,使诗墙成为了一座凝聚着常德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的艺术宝库。

  三、为什么是中国?因为中国有众多英雄豪杰御外来之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中华儿女铁骨铮铮,当年,在鸭绿江畔,在敌我双方装备力量悬殊之际,在面对“阵地山头被削低近两米,坑道被打短5至6米”的绝境之时,我志愿军英雄们发起的“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和“尖利刺耳的哨子声”响彻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伴随了敌人生命终结,也穿透了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序曲。
为什么是中国
  四、为什么是中国?因为中国有无数人民汇聚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有理想信仰,有意志品格,如作者言“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真人前仆后继,追寻真理救国救民,我们很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探索和徘徊。正是这些真人点燃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之火,才使我们至今未曾堕落,未曾被黑暗吞没。”

  在《为什么是中国》一书中,我们看到晚清政府屡屡割地赔款的困境;看到各派仁人志士无尽探索民族命运却又最终失败的无奈;看到共产党人在可知与未知间的不朽功业;看到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磅礴之势;看到新中国自立自强百年复兴的壮美篇章。作者带领我们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下半年,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党的二十大将隆重召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更多春天的故事正在续写。

  到底为什么是中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因为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

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2000字2


  在同样的庚子年,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庚子年我们从签订南京条约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发射“东风一号”再到2020年疫情的有效防控。从苦不堪言,没落挨打到现如今的昌盛繁荣,军事强国,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令世界诧异的,也是世人惊讶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问“为什么是中国?”“是什么选择了中国?”

  开篇序言中说:“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先驱前赴后继,追寻真理救国救民,我们很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正是这些先驱,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之火,才使我们至今未曾堕落,未曾被黑暗吞没。”这短短的几行字很好的回答了这些疑问。正所谓,中国成就了今天,也是今天成就了中国。在前往今天的道路上,一代代苦苦探索真理的先人,一代代共产党人们,坚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共产主义,不惜用血肉换未来,不惜用头颅唤醒世人之觉醒,正是他们用自己的信念筑起了我们的爱国精神、民族之魂。战争年代,我们翻山越岭,过雪山踏草地,徒步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建设一个新中国。建设年代,我们吃树皮,住荒野,在荒漠建设国之重器,筑起大国国防。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中国的近现代史,对历史中的细节进行着重刻画,梳理脉络,不偏不倚,让读者身临其中,感受历史原貌,动他人之情,受他人之苦,历他人之难。在书中,毛主席也有战略部署失误的时候,也有跟朱德争吵,几日互不沟通的时候,但发现问题迅速改正,最终成就了四渡赤水的成功。向我们揭示了,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道阻且长,自我反省的漫长之路。在抗日战争中,作者既讲述了我党的游击战,地雷战,也肯定了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析口会战,对历史进行真实的描述。从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贸易战,孙中山、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奥巴马、特朗普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在沉淀,时代在发展,中国崛起是必然的!

  八国联军侵华时,只有仅仅的1.8万人,在面对10万清军和紫禁城的城墙时,这些侵略者轻轻松松取得了胜利,然而这背后,竟然依靠的是普普通通的北京百姓,他们帮助侵略者运物资,给他们带路攻城,“洋人与皇帝打仗与我何干〞,是当时的百姓的普遍想法。社会制度的封建腐化让百姓们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对当朝皇帝失望透顶。整个民族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回到今天,我党一直在强调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而制度自信首当其冲,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是无法让百姓认同的,是无法取得民心的。我党成立的基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百姓认同这个制度,心有归属感,才能团结聚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国家才会越来越好。现如今,高楼大厦平地起,百姓生活奔小康,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是家。一个个小家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钱学森、邓稼先放弃国外的深造环境,远离家庭,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成就了新中国的“中国智造”,而他们的妻子在家中默默的支持着他们,无怨无悔,体现了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这正是我党制度的独特魅力,让人民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凝心聚力一起实现“中国梦”。

  我党作为执政党,从成立那天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断把党的使命细化为自己工作动力,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我们更应该切实增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创新的行动自觉,坚持把工作难题和客户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努力担当谋发展,增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坚定信仰信念,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为什么是中国》是一本军事题材书籍,但也是一本我党成就现在的历史书,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必须要真实的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共同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之转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不懈动力,将之转化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吾辈将不遗余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2000字3


  今年暑假期间读了金一南的《为什么是中国》,跟随作者的脚步回顾中华民族的过往与复兴之路,无限感慨。中华民族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何等波澜壮阔的变化,这一伟大的变化是多少代人流血牺牲奋斗的结果。从物资匮乏的年代走来的中国,发展态势如此迅猛。从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到航空母舰的成功着舰,从火神山、雷神山的快速落成到北斗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从一盘散沙过五关斩牛匠经历重重磨难至今犹如雄狮屹立于世界之林。不禁引人发问,为什么中国能取得如此成就?中国崛起靠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小小的军队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的未来?

  书中金一南写道“从可知到未知的距离,没有红地毯,没有人剪彩喝彩,有的是不尽的流血牺牲和叛卖,有的是万水千山的阻隔和枪林弹雨的屏障”。我对这段话印象最深,也让我对从未知到可知的距离有了一些思考。我觉得从可知到未知的距离就是中国共产党“英勇献身”。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坚信,这个小小的军队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会想到到那支在战争中疲惫不堪的中的队伍,正以飞快的速度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如书中所说,中国革命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回顾我党的历史,你会发现正是因为我党历经了无数的苦难,在苦难中不畏牺牲,不怕困难,在苦难中孕育了成功,一次一次走向辉煌。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带领两名战士攻坚。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发现,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外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但依然顽强地匍匐前进。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志愿军的冲锋再次受阻。这时,已经多处负伤的黄继光斜侧着身躯,爬到地堡死角,身子向上一挺,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还有许许多多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的战士: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他们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读到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让我觉得从可知到未知的距离就是不断探索与实践。正是因苦难的积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到了一条贴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的道路转变;“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解开了序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理论指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星星之火构成燎原之势。正是正因先辈们的探索和实践为后人积累了可借鉴的宝贵实践财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辉煌,虽然其中有不少弯路,但是共产党人能够果断的认识自己的错误,修正路线,拨乱反正,恢复国民生产建设,使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到这里,我不禁联系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它与书中的许多道理、许多经历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中国的发展以坚韧不屈的姿态,一步步的尝试、探索、革新与实践,最终遇见曙光,拥抱光明,我们教师的育人历程何尝不是呢?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一个未知而充满无限可能的独立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身为老师的我们从迷茫的探索,到坚持不懈的尝试和改变自己的育人方法,最终形成一种我们所适用、学生所适用的教育方法,并稳定成型,每个孩子各不相同,我们只有因材施教,尝试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各自开花。这样轻描淡写的探索历程,何尝不是流尽了汗水与泪水,耗光了人民教师的精力与光阴。读了这本书,仿佛得到了一个佐证,我们的付出与努力,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国和党的发展,也都是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用矢志不渝的信念铸造了新时代的光辉!

  从可知到未知的道路,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也不知未来的中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将来有多大的成功,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断探索与革新,发挥奉献精神,将未知变成可知

  只有深刻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都应该读一读金一南将军的这本《为什么是中国》。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了解我们的英雄,崇拜我们的英雄,读懂中国曾经的血风腥雨,读懂中国今天的自信和力量。

1 2

书籍简介

  • 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

    金一南纪实文学 206人浏览

      《为什么是中国》是金一南30年创作生涯集大成之作。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解读中国道路、书写中国力量、彰显中国自信,完整呈现金一南历史观,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  该书于2020年6月由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22年5月,《为什么是中国》英文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