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2022-07-17 15:42:26.0 文化苦旅 读后感2000字 余秋雨作品读后感2000字 536 浏览

简介《文化苦旅》是由余秋雨编著的散文集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1


  “我无法不老,但我永远年轻,我不敢对我们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余秋雨为《文化苦旅》注入古老的中华血脉,由中国引向世界,由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跋山涉水间,他用自己的粗线条勾勒出人生的边界,用每一次漂泊旅程助力新的出发,以《文化苦旅》丈量文化的无限广袤。

  文化从起始到尽末的终点,对于旁观的人来说一点都不苦。苦的是体验这趟旅程的人,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蚊虫肆咬洪流天象。在延续了历史文化的今天,人们说文化怎么会是苦的,我们只不过是追溯时间,背负文人所描绘流传的文化。可还有一类不断前行的“浪子”,他们血脉喷张,前赴后继地踏入这湾苦海,只因文化这趟旅程不言结束,文化苦旅是文人的自觉。

  余秋雨踏遍祖国河山,抚摸群山脉搏,遍尝百川百支。以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为起点,一路探访王维墨下《渭城曲》所经阳关之处,从沙漠隐泉探索三危金光之谜,从漫漶走向清晰,从清晰走向清晰。走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笔触乘着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泻于笔端。伫立在西北凄艳的晚霞之下,一个古老的民族对他颔首微笑,那抹渺小的黑色剪影几近消失,但就是这孱弱的躯体肩负起了一笔文化重债。

  古代文人随咏几调仰天廖字,现代文人便跑断腿苦苦追寻,文化记录存在的地方,总是古今共鸣。文人之间默契的通感跨越千年,留下重叠的脚印,印证了文人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更多涵盖了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和长期熏染铸成的羁绊,文人摆脱不了。他们站在历史的曾驻点,被奔泻的豪情裹挟,很轻易便可吞吐千年,历史以这种方式延续,文化光辉也未曾打过半分折扣。

  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不觉又潜入苏州江南地界,言语柔婉面容姣好,园林精致街道幽深,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无数小巷无数庭院,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无数平凡温婉的灵魂。千百年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江南保存了别样的风韵核心。而余秋雨寄托于笔端的是一种文化希冀:但愿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一座座小镇从文化道路走向文化意义中的充实。

  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作者在书中对故乡重新定义,他笔下的故乡是古人行途中的最后一站,是文人闭眼前的最后一弯明月,如此以来,在他的定义下,天涯无处不故乡,垃圾场也可以化作一隅乡愁。所有的故乡原本都是异乡,而所有的异乡都能幻化成心中所牵挂的十里故乡。作者着大量笔墨于祖国河山的边边角角,这是记录,同时也在追寻着苦旅的最后一站名曰故乡。
文化苦旅
  人与社会的关系无非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作者将人们刻意忽略的“人与自然”话题摆上明面,大方地谈,光明磊落地谈。书中谈及人掌控的政治含义是浚理,政治引导自然的存在,自然又隐控人类。在某些文段,我似乎能看见作者站在自然一边,脸红脖子粗地谴责人类的罪行。诚如作者所言:人类文明庇护了人类罪行,自然文明无法发声,但它一定在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人类。

  西北大漠的苦涩与厚重,江南小玉流光溢彩的华丽,在作者的笔下叠加,没有直下的突兀感,反倒傲立于天际。生命的张力,万物的有变弹性,在这儿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们用21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摸。如我青年一代,尚无法以双眼领略河山,用聪慧洞察文化奥妙,但幸得中国散文史这匹文旅魅字,少年眼中便有了万疆,心中驻了丘壑。这温醇,将久久不会弥散。

  在我看来,作者的自嘲也是大幅文章点睛之笔,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写法,像极了在沙漠中嗅到水的味道,在深海里捧出一抔星光点点的泥沙。藏书忧一篇中,作者屡试不爽,他说自己生性怯懦不敢向别人催书;他说自己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担心心灵的第二次死亡;他说自己嗜书如命,终将在书房陨灭。寥寥数语,我分明看见一位老者小心翼翼守护着他的精神禅房。

  文中对古今大小人物深刻独到的见解尤为绝妙。大至李太白杜甫李冰,小至老信客酒公和尚,文字描述可圈可点,实为模范。散落于文字的墨水,勾勒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忠贞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余秋雨重塑了我们这一代对于历史刻板的朦胧印象,他剥离人物与背景,把人物单独放到他描绘的世外桃源中,如此一来,人物更加立体,读者便有了耳目一新之快感。

  《文化苦旅》囊括的不仅仅是九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庞大数字,一站又一站组接而成的中华瑰宝与文化魅力更为珍贵。当华夏文明光辉照耀到其他板块之时,当其他肤色之人咂舌称赞中华文化之时,当哈佛联合国邀请余秋雨演讲中华文明时,他便知道,他成功了,华夏子孙成功了,这场文化苦旅终是苦尽甘来。

  诗词恰如其分的点缀,处处彰显作者不凡的文化功底。苦旅途中与西湖边悠悠然的林和靖相逢,共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屡拜天柱山,相遇苏东坡共享豪情道:“青山祇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钦佩苏州见识度量之余,旁观唐伯虎打点日子:“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走遍万里,看遍万人,闲来召唤闲诗一首,就这样走着,瞧着,记着,生活着。

  《文化苦旅》来的苦,写的苦,读的也苦。从漫漫黄沙开篇,到无人坟地结束,这场名副其实的苦旅,涵盖了太多,承受了太多,它让一位年迈颤抖的老人用眼泪回答着历史的委屈无奈。潜藏在文底的重量,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躲隐在散文之下,而散文之下的千年沧桑,需由一代代中国书生,一个个炽热的灵魂,以苦为舟,发掘文化根基。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书所给予我们的复杂情感,说不清,理不顺。平复心情后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作者每一个字背后都是深切又诚恳的情感倾诉,让我们为之动容。如此多情之人,也必定会被历史加重人生的负载,老一辈恳切的叮嘱之下,该是我们沉着的反思,而不是听信谣言烂话,翻过身去批判辱骂汗血功臣。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2


  《文化苦旅》这本书很早之前就放置在我的书架上了,不过从前翻过几页就没看了。这段日子,看到它出现在推荐书单上,因此下定决心读完。读完之后,首先是感受到灵魂的洗涤,其次是相见恨晚。不过相见恨晚并不可惜,因为随着年纪增大,我读了新书也读老书,发现某些书也是需要一定年岁和经历作为铺垫的。比如这本《文化苦旅》,如果放在早几年让我读,我也许不会像今日一样有那么多的感触。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为人在文坛似乎很有争议,不过暂且抛开不管,但看这本被他视为“归家游子”的书。这本书中以散文的方式写了中外的一些地方游记,主要是中国的,因为我看的是新版,所以在后续还读到了几篇人物传记。从一块牌坊、一座寺庙,到沙漠隐泉、风雨书阁,包罗各地自然和文化景观,怀念人物的文章也写得极好。作者以文笔优美,立意新颖著称,他的散文还需读者细细品味,我不详细赞扬了,这里只提几处让我惊叹和思索的文句。

  在《沙原隐泉》中,作者看起来很怜惜生在黄沙深处的那一湾清泉,他在寻找合适的赏泉过程中领悟了有关人生的哲理,引起我的共鸣:“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仰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已无上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我看我自己,不过也是无法摆脱虚荣之心、渴求浮华之名的一类人,错把无法满足的贪念当做是人生的理想,倒不如脚踏实地,认清自己,抓紧一切时机,在此刻争取自足和自乐,放下比较和羡妒,因为即使攀到人生之顶峰也无法逃离虚无和孤独。在《黄州突围》中提到了苏东坡的《答李瑞叔书》,说苏轼认为“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让我觉得看书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让人读到经过作者剖析的前人思想,我想如果让我自己去读苏轼的原文,我定然是半知不解,但是经过秋雨先生的分析以及他后来的对苏轼成长的描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在生活中,我也时常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忧虑,会习惯性地迎合他人,但是这种为维护形象而不惜伪造形象的做法并不能真的消除我的忧虑,反而让我感受到自我的割裂。我易受他人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这是我的弱点,因此我易于顺应他人,能得到他人的喜爱,但无形之中我也失去了自我。

  此外,还有两处文段使我落泪。一处是在《宁古塔》中,顾贞观因思念好友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这首词情真意切,让纳兰容若读完也是声泪俱下,加之前文对于吴兆骞所处的恶劣环境的描述,我为这对朋友被迫分离感到悲伤,也为顾贞观的重情重义感动。还有一处,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的最后发问,“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书生?”让我猛然感受到书籍和阅读带来的超越时空的力量,每个年代都有书产生,有书被毁,有读书人出生,有读书人死去,但是他们都会更替存续,书籍承载的思想和希望以及读书人的文化传承精神不会被磨灭。

  其实书中很多哲思都值得称道,关于极端主义的看法,关于墓地的中外比较,关于北欧的好汉精神的看法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读余秋雨的散文,在地理上可以和作者畅游中外大地,在心灵上可以和作者畅谈古今人事,收获颇丰。作者在后续几篇人物记中写了谢晋、巴金、黄佐临、作者自己和母亲等人,甚至为自己的笔写了一篇祭笔。其中,写作者自己的故事这篇名为《寻石之路》,针对自己受到的诽谤作者进行了事件梳理和反驳。我不知道事情真相如何,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是一个很有理性的文人,对这件事分析地非常客观冷静,尽管我更喜欢看的是他礼貌地驳斥那些暗中生事的小人的巧妙文句,因为这些句子让我想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面也有不少令人捧腹的文人批评别人的机智文句。还有,《天人对话》一文中,其实作者借助想象和三位已经逝世的人展开了对话,其中他与一位家乡神秘盗墓者的对话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就像《红楼梦》林黛玉和史湘云轮流作诗一样,作者在想象中与盗墓者用整齐的短句相互交流了人生的心得体会,尽管有些为自己澄清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可因此就否定他的创作才华。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尤其是对于有强烈文化情怀的读书人和喜爱优美文段的读者。我相信在不同年龄阶段去阅读《文化苦旅》,肯定有不同的体会,但我的建议是不要低于20岁,除非你已经经历过很多事,或者已经阅读过很多书了。其实,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文化苦旅”究竟“苦”在哪里?我想,在未来重读此书时,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

1 2

书籍简介

  •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余秋雨散文集 223人浏览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