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

2022-07-19 13:29:16.0 乡土中国 读后感30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3000字 416 浏览

简介《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编著的社会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智慧之窗的钥匙;书,是一位益友。在社会学老师的推荐下我从图书馆借阅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在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大学所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整理写就、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约六万字)。《乡土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它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师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地描绘出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况。

  《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正如费老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基层社会的确具有浓浓的乡土味。这里的“乡土性”并不是都市人眼中给乡下人冠上“没认识多少字、听到汽车喇叭鸣不知道往左还是往右”的愚昧,而且经过实践证明,乡下人的学习能力并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对于知识和城市生活规律的需要没有都市人强烈。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制约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基层人民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乡土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速度十分缓慢的社会,人民已经习惯了乡土社会里安稳的生活,以致于不能适应其他快速变迁型的社会,这个才是“乡土社会”之所以“乡土”的原因。

  费老认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语言和文字都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有时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表情、动作、声音都是人们独特的交流方式。除非乡土社会的本质改变,要不然,文字下乡进程将会相当缓慢。
乡土中国
  在社会结构上,《乡土中国》深入浅出地把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指的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而差序格局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费老还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多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在官场上也导致了很多的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一个比喻浅显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问题上,让我感触至深。

  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依旧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需要靠个人的内在克制来遵守,于是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便成了“礼”,“礼是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礼治”依然存在。在农村,遇到矛盾的时候都是请一些长者或权威人士来评评理,实在调解不了才选择诉诸于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无讼”的社会。

  全书读来,感触最多的就是书中经常提到的中国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中国农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在农村里村民之间很少使用契约、合同等城市里规范的文本,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借钱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在农村里白天往往是不关门的,这是与城市中截然相反的。在吃饭的时候村民们往往选择蹲在自家门口吃饭。于是就会有相识的邻里在门前说各种各样的八卦。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是城市里左邻右舍均不认识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人们从出生开始,除了少部分人因升学、工作等原因离开,绝大部分人从生到死均在这个村庄度过,对于这些村民来说这个村庄便是它们的全世界。每个人的一生像镜子一样,十分的通透,别人看着你长大,你看着别人老去,对周围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每家的亲戚都了如指掌。可能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心理成本,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大家相互都知根知底彼此之间做事很放心。这与城市里面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有厚厚的墙壁相隔,人心之间还缺乏一种相知与熟悉形成鲜明对比。在城市中人们往往连住在上下楼的人都不知道是谁。再加上城市里面人的流动性较大,人与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壁垒,始终保持戒备。

  整本书中,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总结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结构的区别提出来的。在中国社会中,呈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向外推的一种人际关系联络,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大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团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就像捆稻杆一样,一捆一捆的界限分明。

  中国的差序格局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离中心越近则关系越深厚,而最外面的往往都是彼此冷漠;而且界限模糊,最明确的只是自己。西方的团体格局讲究的是平等观念,团体中的每一员都是平等的,首先考虑的不是自我而是大家。差序格局表现的是分散性,团体格局表现的是整体性。这样相比,很容易看出中国是“私”的,农村里经常会听到公家与私家的问题,根本就是利益问题;乡土社会里是缺乏“团体”的,穷苦社会里让自己温饱的活着已经是个问题,谁还会去在意别人的温饱死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里人们是自私的。如今现代化的中国就不“私”了吗?肯定是“私”的。在波纹社会里,人们做事之前往往会去攀个关系,请别人吃饭,送别人礼物等等行为来使彼此的关系更近。关系亲近了那么凡事都好商量,托人办事就不用愁了;在外围波纹的人,彼此关系疏远,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如今差序格局中的亲疏远近不仅仅取决于血缘和地缘,更取决于在生产生活中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是否可以带来自己想要的利益。这样一来,是否有利益仿佛就是交朋友、变亲近的一种前提,考虑事情时仍然是把自己放在最前面,并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出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益问题已是占据上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利益看问题。所以,即使是在当代中国里,人们依然是“私”的。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在重刊序言和后记中有一句同样的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这句话的确很到位,理论创新永远不会有完稿,甚至不会有定稿,人的一生应当有不断探索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路上有风有雨,到处是荆棘丛生,只有我们去奋斗,去拼搏,就一定会有鲜花和掌声在等待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趁着大好年华,不断的去探索、挖掘、奋斗。

1 2

书籍简介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费孝通社会学 514人浏览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