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800字两篇

2023-02-26 19:36:59.0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1800字 读后感1800字两篇 303 浏览

简介《追风筝的人》是由卡勒德·胡赛尼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800字两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800字两篇1


  关于放风筝,如今的我,还有一段小时候的记忆。那是小学四五年级时,为班级春游而准备,我曾精心DIY了一个“八卦”风筝。它由竹棍扎成,两个正方形错成一个八芒星即为骨架,我把画的一张八卦图宣纸糊上,再绑上线棰,便以为万事俱备只欠风了。由于没有做可行性试验,结果春游时才发现,我的宝贝风筝根本飞不起来。搞到最后,组成风筝面的纸也破了,做为框架的棍也散了,狼狈不堪。春游归来,我拿着几根小棍儿,没有小作文结尾的“依依不舍”,悻悻然回了家,还要写一篇积极的《记一次难忘的春游》。后来分析,我的风筝没有做尾巴,犯了常识性错误,这可能就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一直以为,风筝主要是咱国家放,毕竟“国际”风筝节就在我隔壁的大潍坊举办。但既然英文有“kite”一词,想必国外一定也有。可我读了小说《追风筝的人》才知道,在阿富汗,风筝还有另一种玩法,那就是“斗风筝”。放风筝的人要通过各种技巧,利用自己放在空中的风筝线,把其他人的风筝线生生切断。天上幸存的最后一个风筝,即为优胜。

  可这种斗风筝的活动,我不确定如今是否依旧能在阿富汗看到。因为自从苏联入侵阿富汗,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苦难的国家就战乱不断。阿富汗虽被称为“帝国坟场”,可哪个该是人住的地方,愿意被称为“坟场”呢?《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就讲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几个阿富汗人的故事。

  本书的故事通俗易懂,故事的讲法谈不上有何特色。若论文学性,它和经典差得太远。我认为,这就是一本面对大众的通俗读物,重在“好读”。可把它比作流行歌曲,重在受众面广、易于传唱。我也是读完以后才知道,几年之前,这本小说居然曾一度占据豆瓣排名之首。那确实过誉了。

  这本书主线实际是一个赎罪的故事。我个人觉得,与我之前读过的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相比,不止是文字功底的差别,关于“赎罪”这件事的挖掘,本书也流于表面。它虽然是一个阿富汗人写的小说,但实在太像是一部美国拍的电影了。尤其是后半部分,主角孤身入虎穴救人那段,做戏明显,落了俗套。而这书确实有部改编电影。其中百姓安居乐业斗风筝的场景,还是在我国喀什取景拍的。

  这本书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是,作者以一个阿富汗人的身份,的的确确展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即,如果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国度,准确的说,是当我们好好的生活陷入了战乱,一切会变成什么样。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假设中的日子似乎已一去不返。但我在读的过程中,还是代入了自己,思索着当一个“难民”究竟意味着什么。最终,难以想象。还是回到那句俗话,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追风筝的人
  我之前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一家工厂里打过工。我这种属于外包的临时工,相对而言,工作苦待遇差。厂子里一同干活的,多是捷克人和波兰人。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中东面孔,经常和我一组。相熟了之后,我知道他来自伊拉克,正在为一个英国永居身份奋斗。我们的工作有时白班有时夜班,每个班一干就是12个小时,当时年富力强的我都觉得很辛苦。可有几次我竟然发现,为了挣钱,为了身份,他一个看起来已年过半百的人,竟申请连续上两个班—-不睡觉连干24小时。而且那还是在斋月期间,他的饮食也不如平常。尽管他看起来健康确实没啥问题,我还是觉得他也太拼命了。

  更关键的问题来了,我有一次问他原来是做什么的,他说他以前在伊拉克的大学里教书...我听了之后,唏嘘不已。可能和在那千疮百孔的祖国经历过的一切相比,连干24小时对他,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

  所以,当我读到书中,阿富汗的老教授沦为乞丐的情节时,我就想起了这个来自伊拉克的“前同事”。我知道尽管不可思议,但当世道崩塌,这种斯文被凌辱的惨事就是会发生。

  最后,我想聊聊书中,最火的那句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英文原句是:“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和《钢铁侠》里的那句“我爱你三千遍”类似,这个翻译易懂、情感浓烈、直戳泪点。而我个人对这句翻译的看法是矛盾的。首先,它确实感人,打动了我。但是,这个翻译又让我觉得别扭,因为一般人不这么说话,就像我们不会在对话中说:“爱你一万年”。它更像是句诗词或歌词。我看不同汉化版本的电影,这句话就有“为你,追一千次也没问题”这种更口语化的翻译。可是,这个翻译显然又缺少力量感,也不再有记忆点了。所以,还是“为你,千千万万遍”更好,有点矫情也可以接受。还是那句话,毕竟这书整体就是一部通俗小说。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800字两篇2


  十几岁初次读这部小说时,无数次因感到书中的情节过于残酷而读不下去。数年过去,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终于也能领略一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君主制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因穆斯林文化冲突而战争不断。种族之间的冲突,宗教之间的矛盾,文化之间的碰撞,使得个人感情在与社会制度的对立中显得尤为飘摇,也正因如此,在这乱世中真挚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在充斥着文化内涵和宗教偏见的背景下,两人虽情同手足却也无法逃避各自的宿命。但在阿米尔看来,父亲相对于胆小懦弱的他而言,似乎更关心、更喜爱勇敢正直的仆人哈桑,这使得阿米尔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在一场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中,哈桑在为阿米尔捡回风中的途中受到侵犯,而胆小懦弱的阿米尔选择无动于衷地目睹了一切,他不敢上前与阿瑟夫对抗保护哈桑,甚至担心那只能让他赢得比赛的风筝能不能顺利拿回来,能不能赢得父亲的赞赏。实际上,哈桑并非不知晓阿米尔的所作所为,但依然愿意忠诚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当我们背叛一个忠诚于我们的人,我们或许可以去面对他的指责和怨恨,却无法面对他一如既往的真诚和忠贞。由此,哈桑的忠贞越发反衬出阿米尔的懦弱自私,成为他的内心不可承受之重。因为无法面对哈桑,无法面对自己,十二岁的阿米尔选择以低劣的手段逃避内心的负罪感。他知道父亲最痛恨“偷窃”的人,便设计诬陷哈桑偷窃,将阿里父子赶出了家门。阿米尔曾说“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所以这次哈桑也选择顺从阿米尔的意愿离开这个家,尽管他不明白究竟是为什么。

  初次读到这里时,我简直愤怒得不愿再继续读下去。为什么胆怯卑劣的阿米尔仍然可以随心所欲,无辜的哈桑却要承受这些?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其实阿米尔所受到的惩罚和痛苦丝毫不亚于哈桑,对自己最忠诚的伙伴施恶,带给阿米尔的是无法言喻的煎熬,也是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良心谴责。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追寻救赎的小说,但哪怕是到结尾,我也不认为阿米尔获得了最终的救赎,因为已经犯下的罪行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救赎,只能终生忏悔。

  对哈桑的背叛并没有随着哈桑的离开而消失,反而成为阿米尔心里一直难以释怀的阴影。哪怕是后来随父亲迁居美国多年,时间也无法把这段耻辱和羞愧从内心抹去。在父亲死后,阿米尔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回到阿富汗,终于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并且惨遭塔利班杀害后,阿米尔受到极大的震动,终于他决定不再懦弱,重返战乱中的喀布尔,为拯救哈桑幸存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与当年侵犯哈桑、现在又是塔利班暴徒的阿瑟夫决斗。对于阿米尔曾经对哈桑做出的背叛,哈桑本人没有对他做出任何的惩罚,但在阿瑟夫的毒打却让他终于感受到自己在直面曾经犯下的错误,他痛快地笑了出来,用鲜血洗刷自己曾经的罪行、父亲的罪行。

  我总觉得,如果说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是友情太过单薄,我认为那是爱,忠诚而纯粹的爱,更是哈桑一生的执念。正如阿米尔自己所说:哈桑曾经深爱过我,以前无人那样待我,日后也永远不会有。在小说的一开始,哈桑就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所以他即使害怕到颤抖也会义无反顾地拉开弹弓保护阿米尔,即使阿米尔嘲笑他目不识丁他也是最愿意听阿米尔说故事的人,即使他知道阿米尔在小巷里对他被侵犯袖手旁观也仍一心想着把风筝捡回来。即使是面对阿米尔的背叛,哈桑甚至谈不上原谅,因为他从未怨恨。为了守护阿米尔的房子,他以生命为祭,诠释了一生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作者在书中写道:每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它向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但也正因为有这根细丝线的牵引,它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际或者跌落尘埃,而是在空中画出优美的人生轨迹。当这根丝线被割断,就要鼓起勇气去追寻那飘落在远方的风筝,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小说的结尾也算完满,最终阿米尔克服种种困难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抚养,他将哈桑给予他的同样的爱和忠诚献给了索拉博,献给了哈桑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部分”,让索拉博带着本应属于哈桑的美好未来继续前行。也可以想见,在阿米尔与妻子的努力下,索拉博最终会成长成一个不再封闭自我的孩子。阿米尔也从一个胆小怯弱,不敢反抗,不敢面对的小男孩,到成长为一个勇敢坚毅的男人。

  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如何从痛苦、迷失中到觉悟后找回自我的过程。或许在社会地位、种族歧视、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事情无法选择也无力改变,但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却不会因此殆尽。就像天空中的风筝,无时不刻地飘摇着,指引着人们不断地、勇敢地去追寻。只要坚定自己心中正确的方向,我们总能找回它。

1 2

书籍简介

  •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 636人浏览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