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写作开始读后感2000字

2023-05-11 13:20:07.0 改变从写作开始 读后感2000字 文学读后感2000字 254 浏览

简介《改变从写作开始》是由刘祥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改变从写作开始读后感2000字-改变,从写作开始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从拿到《改变,从写作开始》这本书到真正意义上读完,前前后后2个多月的时间。最初的感触就是:书中内容“言之有理”,自己读后,却仍然“无从下笔”。

  这是一本专业指导书籍。从目录上看,各种教育类写作指导板块应有尽有。对于普通的教书匠来说,就像是拿到了写作的灵丹妙药。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很接地气。所有的举例是那么的贴切,不就是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吗?正是如此真实的存在,让我一读再读,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愿意去读。越读,越感受到了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凭借着这股力量,结合书中的内容,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立意,汲取从不同文体中获取写作要领的力量

  整本书,刘祥老师用自己真实的写作之路,列举一个个实例,详细地分析、指导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书评、教育专著等都有涉及,其中教学论文是讲述的重点,甚至连论文的投稿技巧都有特别提出,囊括了所有类别的教育写作。对易混淆的内容仔细进行区分,非常具有指导性。有了这样的指导,给了我力量,一种不怕写错的力量。这份因为有书籍作理论支撑的踏实感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想,在以后的写作中,无论是需要哪种体裁的写作,都会在下笔前再次翻开这本书,根据书上的介绍,针对不同的教育写作要求,按照给出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

  恰逢市里举行一次教育故事征集活动,有了专业书籍的指导,过去那种每次想要动笔时却不知能写些什么的困惑,也因为有了这本书的指引而不再茫然。构思写作有了依据、有了蓝本,写作起来就有了底气,明显容易多了。
改变从写作开始
  视角,汲取从身边的现象提取教育素材的力量

  在书第11页,刘祥老师提到:素材勤积累,多读多思多实践。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写作离不开观察。如果没有平日的观察做积累,就不会有出现各种现象的印象,那些教学片段中的零零散散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并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

  本学年,工作室主持人骆亚军老师为了提升我们的专业成长,除了安排成员共读刘祥老师的这本书作理论支撑之外。还以《人民教育》订阅号中的每周一问作为大家写作的实践地。记得刚开始进行“每周一问”的写作时,我完全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写,自己好像是一个行动的矮子。满以为套用一些所谓的大理论就“有理有据”,其实反而脱离的实际,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落到实处。骆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写出来的内容既要具体,还要有所提炼,要让别人明白你是怎么做的。

  每周一问的第251期:老师,您如何把握师生关系的“度”?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都知道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如何把握?一开始,空洞地罗列了一大堆自以为然的道理,却忽略了“我自己的做法”,写出来的内容没有鲜明的主题,丝毫没有可以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身为老师的我,在和学生的日常中是怎样相处的?对现状的真实写照才是应有的表现,写出的内容才会让他人产生共鸣。于是,回想平时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遇到了各种事情是怎样处理的,通通记录下来,先做到素材积累。接着,把一段无序、没有条理性的文字进行提炼、精简,将内容分类,用小标题归纳具体内容。想要切合主题,就得让标题新颖,这时才发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有限了。于是找资料,阅读大量他人的写作经验,通过思考、加工,再形成自己的东西。

  最终一个完整的“留言板”诞生了。虽然三个小观点,被采纳了两个,但仍然是意外之喜。万事开头难,这份喜,既有自己的坚持,也同时对“如何写”有了一点感觉。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写作也是一样,要有货真价实的输出必然要有真材实料大量阅读的输入。为了完成“每周一问”,我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信息做储备,还要去其槽粕,留下精华。反复的试写、寻找思路,会让人的思维变得敏捷,表达上也更加清晰、流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认为好的观点或是新颖的观点,都会立刻收藏,这些往往会成为今后写作的灵感源泉。在多次的写作后,思考各种问题的想法也会越来越多,思路也越来越清晰,考虑的方面也自然全面些。

  在随后的每周一问第258期: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如何融合?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时,我的想法都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其实劳动无处不在,只要是涉及到的都可以积累下来。有了众多具体事例,再将自己是怎么做的方法加以总结,提炼成为观点,进而成为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就像刘祥老师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一样接地气、有画面感。

  价值,汲取从不断钻研写作中自我成长的力量

  刘祥老师在书中的前言部分提到教育写作的意义,我特别有触动的就是:写作,记录了我们的思想,提升了我们的能力,也提炼了我们的精神。有了在每周一问收获的小欣喜后,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热情。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不论多忙,都要“每周一问”。于是,从3月起,就持续坚持了每周一写的热情。

  书中提到:阅读、实践、观察都需要思考。思考停步,教育写作立刻停步。主体的阅读量不断增加,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观察能力不断提升,思考能力不断完善,进入大脑中的写作素材也就日渐丰富,专业写作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临。

  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其实是非常难熬的,总会有一个不断推翻前面想法的经历。但是这样一个推翻过程,头脑其实是在不停地高速运转。看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让我在无形中,获取了收集素材的洞察力和敏锐感。无数次的修改,反复的揣摩推敲用词、表达。区区几百字的表述,却真是历经了“千锤百炼”。多次的练笔,在同样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搜集提取的信息,就能很快作出反应,针对自己的写作用意判断是否可取。

  同时,为了完成写作,必然会专注于此事,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也自然地影射到做其他事情中,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提升了效率,我就有了更多时间去拓展知识。可以学习、查阅到更多更新的时事观点。输入倒逼输出,自己的眼界视野得到了开阔,我也变得更爱学习了。

  当写作的“力量”成为一股推动我前进的动能,它便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无处不在。写着写着就习惯了,写着写着就顺利了,写着写着就有了自己的写作情怀。让写作成为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芳华待灼,砥砺深耕”,是那么的掷地有声。我,也会带着写作给予我的力量继续努力前行,书写教育芳华。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