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2000字

2023-05-11 13:23:49.0 万古江河 读后感20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2000字 508 浏览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放》是许倬云先生研究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以文化发展为主题,分析了中国文化从发轫到壮大的艰辛辉煌的历程及原因。他认为,“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圈能从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致世界的中国。正像万古江河,奔流灌海,最终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读了这本书,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发展有了较清晰地了解,对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外,我也在思考,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树立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为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梳理一下许倬云先生的论述,可以发现中国文化之所以具备强大的涵化力量,将不同的文化系统融合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文化核心,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开放的地理位置。

  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体,虽有山地,都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南方长江及汉淮河川湖泊交错贯通。南北两个地区因为自然生态不同形成各自的文化,但也彼此密接,交流频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复杂文化系统。从世界版图来看,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级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因此中国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是只望向东南,而是四面八方都自成格局,交流创新。这样的地理形态中形成的文化系统,不断吸纳其他文化而发展壮大,生生不息。
万古江河
  二是多元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本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各地的生活资源及习俗在交流与传播之中不断融合渗透,主流文化的同质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互相刺激;理想文化与日常世俗文化并行。尤其是对立互补、彼此融合的二元融合文化观念基本形成,使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风姿各异又相互协调,交织成最复杂最优美的交响。

  三是统一的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文字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交流困难、难以融合的现象在世界文明中非常普遍。即使是在同一流域,也会因为彼此文字不同而难以调和。而因为国家破亡、文明断流而文字消亡的例子也不少。但汉字作为四大古文字之一,不仅流传下来,而且成为汉文化统一的文字系统并广泛使用,这既有它本身的特质,也因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可以说,统一的汉字系统、绵续的中华文化彼此促进,共同成就了源远流长、发展壮大并必将在世界文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华文化。

  万古江河,昼夜不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继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不息力量。而教育强国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科学人文素养。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掌握祖国语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才能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一个不喜欢汉语、不了解汉字的人怎么可能热爱中华文化?没有载体的教育肯定是纸上谈兵,甚至是教育者的独自狂欢。语文老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实在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自然涵育精神,提升素养。汉字书写歪歪扭扭,语言表达磕磕绊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中华文化的确具有包容性,但它能不能继续具有包容性,继续走在不断吸纳、生长的路上,要看我们这些文化的传承者是否能传承文化,活化文化,发展文化。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引导学生涵养心胸,打开格局,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多元的、包容的,而不是对立的、唯我独尊的。一个人要想在人格修养、能力素质方面不断进步,并在生活中、世界上实现更大价值,同样需要有包容的文化和思想。当今中国,“偶像”“粉丝”“饭团”文化盛行,粉丝彼此之间骂战、攻击毫无下限,甚至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至于性格偏激、思想狭隘并酿成悲剧的也不在少数。且不说这样的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能贡献什么力量,就是最基本的做好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能不能够呢?一个人的胸怀广阔了,格局打开了,实际上是思想成熟了。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大对人才的人格素养、心胸情怀、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三,积极学习科学文化,提升科学素养。

  在《万古江河》中,作者全面梳理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历程和成果。其内容涵盖了经济发展,典章制度,思想观念、民族文学与艺术,天文、数学与医药,科技与进步,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古代中国也取得了不少突出成就,但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科技落后、追赶超越的艰辛奋斗历程。这些无不警示我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积极钻研实践,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种科学课程,使学生全面、广泛地学习科学知识。教师还应积极探索钻研,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拿语文学科来说,科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造能力的重任,在教学中,师生应改变对这些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的认知,通过准确的教学目标确立、丰富充实的听说读写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准确、严密、有逻辑的科学表达方法,还要形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继承、弘扬、创造中华文明的合格人才,是教育者的的责任,也是应有的情怀与追求。

1 2

书籍简介

  • 万古江河

    万古江河

    许倬云人文 242人浏览

      该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源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