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

2023-06-15 14:45:08.0 无声告白 读后感1500字 小说读后感1500字 230 浏览

简介《无声告白》是由伍绮诗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无声告白 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1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莉迪亚有一双像她母亲一样的蓝色眼睛,有像父亲一样的黑色头发,她既不像西方人,又不能算作东方人,混血儿的身份使她无法拥有正常人的身份认同感,这注定让她无法融入人群,无法隐匿在人群。可她是全家人的希望,母亲玛丽琳要求莉迪亚必须努力学习她不喜欢的物理和生物,将来考上哈佛大学完成母亲当年未完成的梦想。而在莉迪亚幼年时,玛丽琳就曾抛下她离家出走,莉迪亚虽然内心痛苦,但被抛弃的滋味更令她难受。

  这是一个过度承载了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终走向不归路的故事。因为惧怕分离和家庭的崩解,莉迪亚拼尽一切努力迎合父母,被迫放弃自我。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欢喜》中宋倩一家。一直围着母亲宋倩的需求和感受生活着的英子,最终发展成讨好型人格,后来甚至得了抑郁症想要跳桥。很多家长说为了孩子好,然而本质上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过度安排孩子的未来可能会扼杀了孩子,过度的爱会成为无形却锋利无比的刀。有些家长认为考高分、上名校,孩子的未来就会好,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与想法,如果逆着孩子的心意,他们过得真的会快乐吗?快乐的可能只有家长罢了。宋倩和玛丽琳都不错在严格,而错在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尊重。没有人愿意被其他人控制,家长的身份不代表有支配孩子全部的权利,“为了你好”也不是随意掌握孩子人生方向的挡箭牌。一意孤行的爱只会换来对方的失望。

  当莉迪亚吃力地学习着她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当她开始对母亲的存在患得患失的时候,当她不敢拒绝、害怕下一秒母亲会从身边悄无声息的走开的时候,她也好想大声对母亲说:“这是我的人生,妈妈,我的!”

  哥哥内斯一直想要挣脱这个家,而他正是莉迪亚最不想失去的一个,唯一懂她的人。所以当哈佛大学一次次寄通知给内斯时,她都将它们藏起来或者销毁掉。可是这样的小伎俩终究会被识破,哥哥还是走了。莉迪亚和哥哥曾在那口最终吞噬她生命的池塘旁嬉闹过很多次,她也并非第一次落水,可那一次他托举着她,告诉她“踢,踢水”,她被他捞起,不管在水里,还是在生活中他一直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莉迪亚以为最懂自己的是哥哥,可是到头来最不懂自己的也是哥哥。

  父亲送莉迪亚的项链被她弃置,妹妹偷偷拿去了,那是莉迪亚少有的真正生气,她对妹妹说:“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因为她懂这条项链的含义,所以她不想要妹妹经历她所经历的,不想让妹妹成为下一个自己。

  可她,最终,还是活成了一个牵线木偶。

  “一路游向码头,攀上那些木板,离开水面”“下到小船,松开缆绳”。莉迪亚死亡之前的举动充满了仪式感,但却是意外落水。她一直活在恐惧之中,在父母的极大的期望下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与窒息,而哥哥内斯是一直听她倾诉、理解她、给她温暖的人,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抓住她的手,不让她沉。现在内斯走了,莉迪亚因此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的支撑,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即将失去在水中托举她的人一样。这时她意识到错误,她想要改变。
无声告白
  “还不算太晚”“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母亲,够了,就算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了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她决心改变一切。她要对内斯说,他走了也没关系,她会没事的,也无需担心,然后让他走。她主动想要克服恐惧,做新的自己,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此时,她进行了一个重新开始的仪式。

  “为了封存和实现她的承诺,她一定要这样做。”莉迪亚要将克服对水的恐惧作为一种仪式来克服生活中孤独与被抛弃的恐惧。她来到湖心,感受与湖岸彻底的隔绝,就像过去的那些年来她与整个世界隔绝一样。“仰望夜空,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一切皆有可能。”迪莉亚为了走向新的生活,将脚踏入水中。她以为只要摆脱隔绝与束缚的渴望就能真的实现自由。这是一场浸染着浪漫色彩的悲剧。一大片巨大的虚无在她脚下铺展开来,她的美好愿望与承诺在这冲动与幻想中淫灭。

  迪莉亚来到湖心,企图开始这场走向新生活的仪式,生命却被吞噬在了这场仪式的过程中。

  一个女孩沉在湖底,不知什么东西咬掉了她的半边脸颊,她任由着自己的身体不断下沉,意识逐渐模糊……淡淡的星光掠过眼角,她或许曾想过重新开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2


  “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这句话是莉迪亚扯了自己的妹妹汉娜带着那天父亲给她的项链时说的。就觉得特别心疼,书中不止一次地描写过莉迪亚的笑容,明媚的,淡淡的,现在想来是多么的讽刺。看似受尽宠爱的莉迪亚其实是活得最累的。“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其实不想笑的时候不笑,想哭的时候就哭,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我能够明白这对于莉迪亚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她曾经经历过失去妈妈的痛苦,所以她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角色。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待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待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待。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悲剧。

  我以为在开放民主的美国很少有这种事情,后来才警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家长拿着我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的时候,在去报兴趣班,爸爸觉得我应该学珠算,妈妈觉得我应该学舞蹈,然后我就学了珠算和舞蹈,没有人问我喜欢什么的时候。看到书中有一处这样描写“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女儿的是的之后,呼吸才会恢复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没有任何一处的落笔是粗疏的,用词精准而克制。

  而詹姆斯和玛丽琳的人生就仿佛印证了书名一样《无声告白》,我倒是觉得英文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更贴切一点。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情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后来自己又撕碎了。年轻时候的玛丽琳美丽聪明优秀,她渴望着与众不同,但是遇见詹姆斯之后的她甘愿平凡。但是内心里面对不平凡的追求依旧在,所以才会有第一次离家出走,可以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可以过得和自己不一样,可以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多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只不过有时候经常让自己表现得很轻松。

  我想看似幸福的这一家,其实并没有表面的如意。每一个人都是维持这个家岌岌可危的平衡重要的梁柱。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而当有一天有一个梁柱不堪重负倒了,这个家也就分崩离析了。所幸,所幸,最后的结局没有很坏。

  “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在鼎沸的人群熙攘里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也不惧怕,用千万的花心留恋隐藏心底真真的眷恋。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能做的不应该是尽量地去寻求公正吗,哪有这么多的时间顾影自怜。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我现在终于有一点体会了。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每当我拿起《无声告白》这本书时,总是会被封面上的这句话所打动。在茫茫人海中,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看似独立实则被捆绑。我们渴望自由,而自由却总是在他人的期待里被束缚;我们渴望尊重,而尊重却不停地夹杂于他人的期冀中。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故事的开篇让人沉思,也让人困惑——“莉迪亚死了,可是他们还不知道”,多么讽刺!看似疼爱自己的家人却未曾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点滴变化,最终落得此结果。而这一切都要从主角玛丽琳说起,这是一位渴望成为与众不同的女强人,她厌恶自己的母亲回归家庭,不愿做像母亲那样贤惠的家庭主妇,也不愿像其他女孩儿一样学家政课,她渴盼与男孩儿们一起学手工。她喜爱物理,想成为一位医生,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性别的歧视带给她极大的阻碍,但她依旧不顾世俗眼光,用能力证明了自己的“野心”。后来的她在大学中遇到了一位华裔教授,两人擦出了火花,渐渐地她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回归了家庭,可是内心依然不满足于现状。而故事的另一位主角詹姆斯,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人,他自始至终都被当成异类,生活在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利坚。他是一个与众不同渴望融入美利坚的华裔,他向往与人交往,渴盼受到平等对待。这对看似三观不同的俩人却生下了三个孩子,而他们却对这个长得极为像美国人、可以完成自己梦想的二女儿莉迪亚过度关注与期待,也正因此莉迪亚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她的父母对她期望太高,盲目地将自己曾经未实现了的梦想加诸于莉迪亚身上。母亲让她学医,不让其外出,就连圣诞节送的礼物都是令人作呕的人体解剖书;而父亲则是希望她能走出去,多社交,融入社会。小小的莉迪亚承受了太多、太重的期望。后来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哥哥内斯,为脱离这个冷漠而脆弱的家庭选择去哈佛读大学,远离了莉迪亚。就这样,莉迪亚被过高的期待压得无法喘息,选择离开这个家庭,远离了这对看似疼爱她的父母。

  每个人都裹挟着自我与外界要求的矛盾,加上时代与环境的局限,不可破除的执着,在一个表面和谐的家庭中缓缓发酵,一切都预示着莉迪亚的离开,而莉迪亚的离开又是点燃自省继而追溯一切的导火索。莉迪亚走了,但我却为她感到幸福,她再也不用学自己不喜欢的物理,再也不用迎合父亲而选择假装与好友对话,再也不用活在父母如炼狱般捆绑的期待中,她这一次选择了自己。写到这里,不免让人想起了《小欢喜》里的乔英子和《小舍得》中的欢欢,而这一切都是所谓的爱,是爱的捆绑,让这群孩子失去了自由和尊重。

  我想,生活中的期待总是要有的,我们应将期待适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期待,何来继续生活。可一个人过分期待陷入偏执,又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痛苦和伤害。作为老师,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频频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的过度担忧、恐慌、迷茫,甚至强迫等种种不良情绪,这不和莉迪亚父母一般吗?将自己的偏执以爱的名义强加于孩子,把所谓的期待贯穿于孩子生活的点滴之中。从早到晚的忙碌让孩子变成了一个只会输入输出的机器,我想这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与初衷吧。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们可以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但是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也要让孩子活在自由和尊重的爱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1 2

书籍简介

  •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

    伍绮诗小说 100人浏览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且,这本小说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疏的。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对《无声告白》的刻骨崇拜,会导致读者对这本书抱有太高的期待。但这本书就是好得这么极致!深情力透纸背,刺痛你心,用词精准而克制,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