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2023-04-13 15:28:11.0 相约星期二 读后感1500字 小说读后感1500字 431 浏览

简介《相约星期二》是由米奇·阿尔博姆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1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很简单,我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老人是莫里教授,年轻人是作者米奇,人生课就是这本书《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也很复杂,讲述了作者米奇与自己老师莫里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星期二仿佛是独属于他们俩的约定,星期二是作者大学时莫里教授每周上课的日子,也是作者在经历了金钱至上的忙碌后,在教授来日不多时每周的见面之日。星期二对其他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对于莫里教授来说却是一周中最有意义的一天。因为只有在这一天,他可以忽略身体上的病痛,重拾教师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正如莫里教授写给自己的碑文一样“一个终生的教师”。在莫里教授生命最后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共进行了十四堂课,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例如遗憾、衰老、死亡、金钱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九堂课“谈论爱”。

  走到生命尽头的莫里教授说,“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为何莫里教授面对衰老和死亡时能够如此淡然呢?我认为和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有关,那就是“爱”。莫里教授说,“我们要追求我们应当追求的东西,当我们追逐名利时,其实我们想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金钱或者地位,而是被关注,被需要。就像伴侣送的礼物,人们想要的不是礼物,只是通过礼物寄托的爱意与真诚。”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流行词——仪式感。坠入爱河的少男少女们寻求的并不是“仪式”而是“感”,寻求的是爱人通过这个仪式所传递出的爱与重视。这不是正好贴合了莫里教授这句话吗?

  “被需要,被关注”这之中所蕴含的爱意是很有分量的。当我们被关注时,表明对方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当我们被需要时,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我想,这个观点在师生之间也是适用的。每一个孩子都想要被关注,被需要。无论是事事都能做完美的优等生,还是认真上进的中等生,亦或是调皮耍滑的后进生。给予他们需要与关注,实际上是在给予他们爱意。孩子们又不傻,对于给予他们爱意的人肯定打心底里尊敬的。以前的我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我总想着忽略他们,觉得越理他们肯定会越来劲。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行不通。原来他们也想被关注,被需要,一味的忽略只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变本加厉。
相约星期二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的一名学生。暑假结束,我在教室里等着学生们回归校园。但有一名学生迟迟未到。忙碌过后我拨打了家长的电话,在打到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打通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接了电话,在我表明来意后,这位老人告诉我她管不了自己的孙子,接下来便是长达一小时的家庭情况的哭诉。丧子丧夫的打击对这位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他只有奶奶这一个亲人。不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好吃懒做并且会对他和奶奶进行肢体暴力的哥哥。在我和奶奶的多次劝说之下,他终于来到了校园。果然,破碎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暴躁,内向,执拗,不合群。相对于这些来说,我觉得学习差只是一个小问题。毕竟学习不好我们还有其他出路,但性格缺陷可能会伴随着他的一生。所以,关心他的生活和发现他的优点是我的工作重点。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发现他喜欢画画而且画得还不错,便让他和文艺委员一起完成黑板报。在和同学一起完成任务的同时他感受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也获得其他同学的赞赏,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关心他的生活”就是“被关注”,“发现他的优点”就“被需要”。这就是爱意。我不奢望这能够彻底改变他,我只希望这些快乐的校园回忆能给他的生活增添一些暖意。

  书的最后,莫里教授离开了他最爱的世界。虽然毫无悬念,但我的泪水还是浸湿了眼眶。这堂人生大课,带给我很多思考。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也无法逆返,一切都弥足珍贵。爱让我们拥有了或是欢笑或是流泪的回忆。现在的我们都还年轻,谈起衰老、死亡似乎都太过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得到与失去。在我们充满精力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向前赶路,放肆地去忽略爱,尽管我们正处于被爱的世界中。可当我们慢慢成长,精神上的爱却变成了最高必需品。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爱。更不要因为家人、朋友是理所当然的而忽略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热爱。我们接受爱意的同时,更要爱自己,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正如莫里教授所说我们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愿我们都能活得像枫叶一样,在岁月的浸浴下变得愈发红火灿烂;像礼花一样,在暗淡的夜空下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绽放;像莫里教授一样,在爱意的洗涤下变得更加清醒坦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2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带着老师喜爱的食物来听教授莫里上课。然而,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已时日无多。死亡伴随着整本书,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永远的话题。

  生老病死,本非人之常情。但同时,人的本性便畏惧死亡,言语中也多有忌讳。在古代人去世时,帝王称崩,贵族为薨,而民间则有驾鹤西去的说法。鲁迅先生写无常中曾写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中国古代传统中,无常索命,厉鬼勾魂,无论是何人,不管是天资聪颖的超世之才,还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商贾,阎王三更叫,谁也不能活到五更。从此以后,珍馐美玉,倾城红颜,名利权势,都成为了梦幻泡影。粗茶淡饭,把酒话桑麻亦成了奢望。

  其实一步步走向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你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不再是当年的青春年少,容貌不在清秀而是变得枯槁,身体不在强壮,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双耳渐渐失聪,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面对美味佳肴却食之无味。呻吟痉挛,瘫痪在床,意识模糊,口齿不清……或如石沉大海,或在火中成为灰烬,或久眠于地下,再不复醒来。

  我们皆为沧海一粟,世间微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转瞬之间,便已沧海换桑田,物是人非,不知今夕何夕。庄子中讲求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庄周梦蝶,难分蝶与我。既同亦不同,皆形象状态。但我想说,纵使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但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印。每年春天,燕子会回来筑巢,那今年的燕子和去年的燕子一样吗?和一百年前的又一样吗?

  小小的飞蛾,随手一握,我们便能将他们禁锢在掌心,上一刻,那个鲜活的小生命还在欣喜的欢舞,仿佛下一刻,它就能变成冰冷的尸体。但是它在你的手中挣扎着,恢复自由之后依然奋不顾身的扑向火焰。因为这是它所向往的,是毕生所追求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意义的判断,取决于自我所求与自我判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句都表现出了豁达的死亡观,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死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想起来年少时曾读的一首诗:鲍尔吉·原野的《人生》。

  人生

  从自己的哭声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撒下诚实的眼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这首诗是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见过的,小小的字,印在课文题目的后面,我当时读便觉得震撼,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哭”说得多么好啊!有人向往的是幸福平和的生活,他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和亲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对朋友两肋插刀,还经常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即使他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嘴边依旧会挂着微笑。为救大火中的孩子而丧生的消防队员,为让废墟下的孩子活着而挡住石块的母亲......太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有舍生取义之人,有埋头苦干之人,有为民请命之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人,亦有趋炎附势之人,有冷酷无情之人,有自私自利之人,有背信忘义之人......虞姬为项羽自刎江边,是她的选择。范蠡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他的选择。唐玄宗马嵬坡下斩红颜,亦是他的选择。同是有关爱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与阅历,有想要舍弃和守护的东西,不管心中滋味如何,最终是做出了选择。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家庭,事业,社会,或是金钱,文化,遗憾等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爱与被爱,和遗憾与伤心和解,追求自己的梦想,守护生活中的温情,正确认识金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惟愿:此心安处是吾乡。

1 2

书籍简介

  • 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小说 215人浏览

      《相约星期二》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该故事真实地讲述了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星期的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已时日无多。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每周二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