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00字

2023-04-17 15:38:20.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后感1200字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200字 266 浏览

简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罗伯特·戴博德编著的心理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00字1


  第一次拿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对名字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读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在罗伯特·戴博德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蛤蟆,在朋友的帮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询,并在咨询的过程中一步步认识自我,走出心灵的困境,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从蛤蟆的自我评价,不同的朋友对它的评价,父亲对他的评价,多角度的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多变。童年形成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成年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是好还是不好,形成了这四种人生坐标。

  儿童自我状态

  在心理学中,蛤蟆的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自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传递给后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就像马赛克一样繁多复杂。

  父母自我状态

  自出生以来,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书中獾和蛤蟆的父亲这种爱批评人,愤怒和严厉的特征,都是挑剔型父母的特征。因此蛤蟆身上也有挑剔型父母的人格,只是他不是批判别人,而是自我批判和惩罚,蛤蟆自己成为了审判自己的法官。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在苍鹭的心理指导下,蛤蟆意识到一直以来他都在进行自我批判,他应该停止自我批判,学会开始爱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

  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即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我们不再被童年的情感模式所困,不再被脑海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动。我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当下的状况,然后经过基于事实的独立思考,做出最终的选择决定,并且更好地了解自我。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实在太大,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学会成长。

  比起压抑情绪,更应该学会与自己和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比较有代入感,读完这本书,内心感慨颇多,里面一个个会说话的小动物,仿佛是我们身边许多人的缩影,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有父母,有长者,有老师,有朋友,也有我自己。我尝试把我的童年经历像过电影一样放映了一遍,思考:怎样让我的学生获得丰富而健康的人格呢?蛤蟆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我们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批判,都要慢慢学会重新认识自己。原生家庭我无法改变,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我也无法改变,但我可以在从教的时间里,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肯定他们的存在,提升他们的信心,在他们心理出现波动的时候,我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我们也有责任让自己拥有好心情和好状态去积极工作和生活,我们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便是这本书带来的力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00字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书中蛤蟆先生所经历过的挣扎、沮丧,无助和悲伤,那一刻,就像是在说自己。心中回想起种种故事,一只普通的蛤蟆的故事让人第一时间代入了。

  而实际上这本书就是写给作为普通人的蛤蟆君的——是那些每天为生活打拼,真实而真切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有一天会突然陷入爆发式的消极情绪中: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自我评价降低、状态低迷,感受到难以控制的悲伤。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当朋友们发现了蛤蟆“不对劲”时,蛤蟆自己也完全摸不着头脑,他只能对朋友说:“家里太乱,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说完便放声大哭。

  “蛤蟆”其实是你,是我,或是他,它就是每一个人。而书中的开场在人们生活中也并不陌生:每个人都向往开心的生活,但突然间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这本书讲述了十次心理咨询的故事,其中的第一次便颇具戏剧性:蛤蟆本来就是被逼着去看心理医生的,连账单也由朋友代付,结果咨询师苍鹭相当不客气地请他下次别来了。他对蛤蟆说:“咨询必须是个自愿的过程。这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本人,否则我们无法合作。”蛤蟆灰头土脸,但想要正常和快乐起来的意愿最终占了上风——他决定撑下去,看看会发生什么。临别时苍鹭直视着蛤蟆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假如我们能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于是,深入心灵的十次咨询就此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问过蛤蟆很多问题,包括问他是否因为情绪抑郁而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虽然“自杀”是一个可怕的词,但蛤蟆听到后居然感到莫名的释然,他意识到来做心理咨询这个行为本身也代表着最可怕的时刻暂时过去了。

  蛤蟆在咨询室里有过多次的情绪爆发。他曾哭着对咨询师说出对自我的质疑:“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他告诉咨询师自己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连他的朋友们,”他们对待我的态度都非常可怕”。当蛤蟆哭泣时,咨询师只是默默地递上纸巾,他告诉蛤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

  为了深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触发了蛤蟆的不快乐,咨询师带着他回溯和梳理了发生在他生活中的种种往事。正是通过这宝贵的十次咨询,蛤蟆过往和现在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我们突然发现,每一个个体从原生家庭成长开始客体关系的发展历程,其实都毫不例外地上演着相似的人生。蛤蟆和每一个人一样在童年时期学习和建立起与人相处的“模式”,又在青春期尝试最初的自由,开始“选择”并不断探索自己。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可能脱离上一个阶段的经历,所以成年后的蛤蟆也必须要带着他过往所有的收获和缺憾走下去。

  最终,蛤蟆完成了自己的十次咨询,他在“情绪温度剂”上的分数是非常良性的9分,这个自评之所以不是满分10,是因为蛤蟆对未来有了更好的预期,他想把更好的东西留给今后。

  这是一只战胜了悲伤,或者说是战胜了自己的蛤蟆,是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一个努力找回了快乐的普通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00字3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1 2

书籍简介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心理学 530人浏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  该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作者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