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00字

2023-05-10 教育向美而生 读后感1000字 教育读后感1000字 482 浏览

简介《教育向美而生》是由郑英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00字-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00字1


  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早在2018年的夏天就拿到了这本书,随手翻阅后就因为“忙碌”而耽搁了,近期与朋友聊起“买新衣”的话题,谈论“精致”的人生。忽地想起此书,从书架的角落里找出来,再读。有时候我们因为距离,所以向往。因为向往,所以满怀希望。读读看吧。

  本书主要为两辑,第一辑主题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第二辑为“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看到第一辑的标题,不禁想到了李镇西老师关于好的教育中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老师就是好的教育”。尤其记得李镇西老师对如何成为好老师给出了“四个不停”的建议,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而郑英老师的第一辑的主题——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与李镇西老师的观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美妙,让自己更加心生向往。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

  教师需要形象美。美并非天生丽质,拥有美丽的容颜和华丽的装扮,而是一点淡妆、适时的衣着、端庄洒脱的外表。如同西子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要让孩子们倍感可亲可敬,时时感到老师是健康的,精力是充沛的。

  教师要心灵美。美丽的外表和美的语言行为都是来自美的心灵。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爱孩子是我们必备的职业要求之一。我们要以柔和的目光、亲切的笑容、美丽的心灵走近孩子,让他们沐浴美的光辉,我们收获的一定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师要热爱美好生活。作为一名中年教师,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往往快速扒几口饭,周末难得的休息时光也会窝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休养生息。看到郑英老师在忙碌的教学时也会将自己的生活打造的有品、有趣、有情,让我感受颇深。回想自己也有许多爱好,当老师之后渐渐忘却,不禁给自己立下flag:将自己的小窝装扮温馨,多和朋友交流,将自己的爱好重新拾起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会为教育注入新鲜而美好的元素。

  教师还要懂得成就孩子之美。尊重孩子的天性,真正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面对问题,有心无痕的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能自我革新自我奔跑。书中,郑老师讲了三个学生的故事:伟伟、涛涛和子轩。郑老师以其耐心、爱心和恒心,一步步的让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唤醒他们的内力,从来促使他们自己向前奔跑。
教育向美而生
  最后,我想用书中最喜欢的话作为结束语:在时间的流逝中,许多东西会消亡,许多东西会退化,唯有一样东西永恒不老,那就是“美”。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今后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00字2


  《教育,向美而生》作者郑英,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连续7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是《班主任之友》杂志的专栏作者。

  在本书序言中,顾久先生称赞她有情有趣、可敬可亲。几十分钟的演讲带给听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欣喜。让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愿意重返少年,端坐在郑英老师的课堂,当一回她的学生。面对这么高的赞誉,我深深感受到《教育,向美而生》是对教育的一种灵魂追问。于是在寒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

  当拿到这本书时,被封面郑老师的优雅形象和具有诗意的书名所吸引。翻开此书,被目录中同样诗意的题目所震撼。本书共分两辑:第一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第二辑--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从这两辑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得先学会做人。即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那么才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教育,才能创造美好的课堂。

  当读到“农人耕作的对象是庄稼,他们有着各自的生长规律,稻麦桑麻,形态不一教育施行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性,每一个都是世间的孤品。"农人犁田,师者耕心。对农人来说,不管种什么,最要紧的一步是耕耘,让土地变得柔软,才能孕育出无限生机;对教师来说,教育耕耘的是心田,只有深深耕耘,去除杂草,种下良善的种子,才能耕耘出心灵的沃野良田"说得多好啊,形象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农人耕作的对象是土地,是庄稼,他们一年四季忙着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最后为的就是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那我们教师呢?对象不一样而已,我们耕耘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活力,有生命,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庄稼"地里的每一颗秧苗,他们有坏习惯啦,我们要帮忙去除杂草;他们渴了,赶紧给浇浇水,他们倦怠了,成长速度慢了,我们要对症下药,该施肥的施肥,该打药的打药......为了使每一颗秧苗都能茁壮成长,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课堂上的巧妙引导,耐心讲解,课下的疏通引导,交流沟通,针对每一颗秧苗,倾注不同的心血,使他们在自己的一方庄稼地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做一名美好的“耕心”人,便是我的最大收获。

  其次是在本书中,郑老师分享了如何和三位不同特质的孩子们交往的过程,其中不乏心酸和苦楚,但最终都被郑老师的耐心、爱心、细心所改变。她的教育妙方,让我如醍醐灌顶,使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不乏有“芥末型"的和“红孩儿"型的,芥末型的平时我也会努力去感化,而对于“红孩儿"型的,似乎在多次的“交涉”中我已耐心尽失并用"我不是救世主"来为自己开脱。现在想想,自己错失了多少成长的机会,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和这样有特质的孩子交往,更加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在教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其奥妙,成就一名有匠心的老师。此时我才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含苟待放的花蕾。由于花期不同,花的色彩不同,从而要求种花人要精心呵护,加之耐心、细心和爱心来成就百花齐放的那一刻。正如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摇动树,推动云,唤醒灵魂的气概和情怀。

  读完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这样才能做一名幸福的教育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00字3


  听许多人提起郑英这个名字,许多人也在夸赞着她的教育向美而生的理念,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开始百度她的文章。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对这一部分感悟颇多。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谈一点我的感受。

  郑英在书中指出: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基于对生活的热忱和期待,庄重地对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时刻,哪怕是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使那一刻变得隆重、与众不同。

  虽然明知第二天依然会堵车,工作依然繁琐,生活依然细碎,但因着一颗真诚、虔敬的心,那些具体的当下被诠释得格外生动、有趣,于是每天活在惊喜里。

  仪式感必须花费时间,正是因为需要花费时间,才体现出尊重和庄严。在乎一个人或在乎一件事,看他是否愿意为此花费时间。

  很多时候,“亲自怎样”体现的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在乎。送一个人,愿意多一些驻足与目送的时间,那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在意。

  或许跟性格有关系也或许跟身边的环境有关系,我的生活没有仪式感,很多时候也觉得仪式很没有必要。过生日的送鲜花,唱生日快乐歌觉得没有必要,父亲节,母亲节父母一个拥抱感觉很别扭,给爱人在特殊的日子里准备礼物感觉那是幼稚的表现等等生活中的我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真的有个仪式的,除了结婚仪式。

  因为我在生活中对仪式感的不重视,导致工作中的我多很多仪式蜻蜓点水,简单带过,或者根本不举行。像入学第一次家长会的自我介绍,我一般都是简单带过,像对于优秀家长的表扬也是点点名字,寥寥几句就结束,每周的优秀小组评比,我也是让组长挑选奖品,回去发给自己的组员,根本没有表彰仪式。

  现在读了郑英老师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我才知道原来仪式感是这么的重要,如果我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为家人送上一束鲜花,送去一个拥抱,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更美好,如果我可以播放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邀请班级的优秀小组到讲台上领取奖品,并拍照留念,送以掌声,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更向往优秀小组的荣誉。我真是忽略了仪式感的重要性。

  最后还用郑英老师的作为结束语吧。

  仪式感是即便生活布满灰色基调,心中依然保持澄然底色,永葆向往美好的勇气和信心。

  木心说:“浪漫主义是一种福气,其实浪漫主义也是一种信心。”

  心有仪式感,无论穷横困厄时运多艰,都依然乐观、积极、不失生趣,用心对待自己,尽其可能地保持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即便行到水穷,也能坐看云起,活得深情。

  仪式感,本质上,是对生活的深爱,也是对人对己的深爱。

1 2

书籍简介

  • 教育向美而生

    教育向美而生

    郑英教育 406人浏览

      本书为全国著名班主任郑英老师继《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之后的又一力作。书中除了继续提供班级管理的典型案例之外,还自始至终贯穿了“教育向美”的育人理念。作者认为,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通过“让教师美好”和“让教育美好”这两个层面的叙述,本书着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