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读后感600字

2023-05-23 19:20:26.0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 读后感600字 教育读后感600字 906 浏览

简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是由刘荣华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读后感600字-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读后感600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读后感600字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时代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2022年版课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任务群的单独设立,是对时代发展和人才的需求的回应,更是助力于学生发展比较、推断、实证、辨析等能力的培养。结合《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这本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无不渗透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回顾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这篇教材,此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文极具东方智慧,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最佳体现,通过设置大问题:“田忌赛马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让学生多角度、多分析的方式去思辨问题,让学生从浅层到深层的学习,更让孩子们查找资料,交流历史上其他的运用谋略的故事,拓展课外阅读,从思考、比较、交流表达、明辨是非等方式更加具体直观的感受思辨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让孩子们更系统性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进行思考和总结。

  语文学科的味道就蕴藏在文本表达的字里行间,蕴藏在对核心词语细致品味与辨析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开掘富有内涵的语言价值,引领学生进行感知与体悟,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真正地读懂语言、学习语言。这种思辨的过程正是学生辨析语言、悦纳语言和内化语言的过程。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研亦无止境。思辨性阅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我们要刻苦钻研,在教学中去落实、去探索。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读后感600字2


  五年级第三单元《我爱你汉字》要求孩子们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虽说简单,但凡“第一次”终究还是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围绕汉字可以研究什么内容呢?经过小组讨论,有围绕汉字研究汉字历史的,有对书法感兴趣的同学研究汉字书法的,有以作文本为载体研究错别字的,还有研究汉字字体演变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刚开始在“问题的提出”这一环节遇到了困难:具体要研究一些什么内容?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在反复的讨论交流中,大家逐渐明晰了研究的方向。当反馈交流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的小组研究的问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严密性,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显得特别重要了。我让组长上台展示小组讨论后提出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否合理,是否值得研究,顺序是否需要调整?全班同学通过对小组范例的反复比较、分析、批判,知道了提问原来是有方法可循的。虽然这个过程耗时比较长,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浙江省杭州市语文教研员刘荣华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一书中指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更多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那么学生思维的火把一定会燃烧得更旺。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读后感600字3


  阅读《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鉴于经常搭建的支架是拓展延伸学习同类古诗文,同作者、同主题、同写法、同内容等。这些拓展的支架,对学生理解古诗文主旨、写法起到比照、借鉴、深化的作用。而拓展延伸的内容也可以设计劣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得更透彻。当然解决问题的主载体仍应回归到原文本上。

  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复习背诵了学过的送别诗:《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引出《送元二使安西》被后人称为“别诗绝唱”,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首送别诗为别诗绝唱呢?这首诗比其他的送别诗好在哪里呢?”这个源自学生的问题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劣构问题。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再回到诗句中,去找寻“别诗绝唱”的依据。有人认为:更尽一杯酒,妙在“更”字,一杯又一杯,惺惺相惜,不忍离别。有人认为:柳色新,“柳”代表了王维的无限挽留之意。有人从安西、渭城、长安、阳关的地理位置分析,看出王维送了一程又一程。这些与所学过的送别诗比较,情更深,意更浓,“别诗绝唱”,实至名归。学生提出的问题“这首诗比其他的送别诗好在哪里呢?”,既撬动了本首诗的学习中学生的高阶思维,又通过梳理与探究送别诗,复习了小学阶段所有学习过的送别诗,在比较、分析与评价中,加深了对“送别”这一类诗歌的整体认识,并且对送别诗中“雨”“酒”“柳”等具象所蕴含的特定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古诗文教学中,设计好“劣构问题”,就能为高阶思维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