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

2023-09-15 14:30:47.0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800字 小说读后感800字 155 浏览

简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由迟子建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1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弱小民族——鄂温克族,数百年前,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带。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结构安排巧妙,叙述沉静婉约,文字灵动优美,其风格鲜明,意境深远,与其说它是一壁诡秘绚丽的神奇岩画,不如说是一卷血迹斑斑的民族史诗。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桦林、驯鹿、希楞柱等,构成鄂温克人生活的物质组成。他们崇尚玛鲁神,信奉萨满教,珍爱火种,定期从安达(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张等换来子弹、火柴、食盐、粮食等生活所需。他们在像伞一样的希楞柱里制造“风声”,繁衍后代。他们以放养驯鹿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他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也不断遭受严寒、猛兽、疾病的侵害。作品再现这个弱小民族经历了日寇铁蹄、文革阴影后,在现代文明挤压下走向衰落的生死传奇,为读者打开一条揭秘通道,使读者近距离观望到它短暂若流星飞逝的光华和亮度,其顽强坚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守信仰、爱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与气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猎的父亲林克,能干善舞的母亲达玛拉,隐忍孤独的伯父尼都萨满,刁蛮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软弱胆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壮的弟弟鲁尼,善良博爱的弟媳妮浩,自私固执的拉吉米,美丽不幸的马伊堪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体丰满,情节跌宕,耐人寻味。

  额尔古纳河啊,你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着他们的泪……这人世间深重的凄风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远,他们如晴空飞过的鸟,没有任何痕迹。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倾心著写的这部力作会带着一个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类发展长河,重温人类进程史中的某种悲哀,或许某种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够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辙的怪圈。

  我合上书,依稀看见日月照耀的“鄂温克小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散布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驯鹿梅花图案;一团腥红滴血的落日,在苍茫波澜的额尔古纳河上,下沉,下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00字2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游猎民族鄂温克族的故事,以最后一位酋长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鄂温克人的百年兴衰、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中俄边界,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鄂温克族人。他们住在希楞柱,信奉萨满,与驯鹿为友,逐苔藓而居,搬迁时将非必要物品储藏在从不上锁的靠老宝,过往行人有需要都可以去取用。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人无比动情。

  印象深刻的是,鄂温克族人对待自由和死亡的态度。他们身心自由,生活和谐,即使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也并不贪婪,能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无拘无束。他们可以从容的面对生死,尽管疯狂的爱过恨过,可是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很平淡,或许是因为死亡经常毫无征兆的降临吧。

  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处固定的住所,在一个城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时常感觉自己被生活捆绑。如何获得身心的自由呢?佛家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欲望少一点,自由便多一点。

  鄂温克人没有什么欲望,有酒喝有肉吃,围着篝火跳舞便心满意足乐逍遥。人拥有的东西越多,渴望和杂念越多,焦虑、抑郁也随之而来。如果学会调整心态,学会放下多余的欲望,不让“闲事挂心头”,便也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了。同样的,不能因为总感觉死亡很遥远,或者害怕恐惧它,就不敢做出一些稍微危险的事情,生命的本质不该如此,人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应该随意的剥夺他人生命。

  人生茫茫,我们一直在走路,也一直在找路,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所以,珍惜当下,活在今天,爱就爱的深沉,干就干得漂亮,用力生活,失去的就都随他而去,反正今天都会成为昨天。

1 2

书籍简介

  • 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小说 337人浏览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