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与当代教育读后感2000字

2022-09-14 15:23:41.0 中国文化经典与当代教育 读后感2000字 教育读后感2000字 407 浏览

简介《中国文化经典与当代教育》是由A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中国文化经典与当代教育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年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中国文化经典与当代教育》。本书是由河南特级教师李建伟老师所著,光明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阐述了古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价值,并结合目前教育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理念、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次阅读,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而且让我明白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将学习记录和个人感想总结如下:

  一、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所谓孝悌、谨信、爱众、亲仁,都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建立人生,如何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这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择善而行,不断积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不仅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看到别人的优点,随时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引以为戒,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要实施的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而评判人才的标准是人才创造的社会价值,即人才对人类的贡献,

  二、教学原则方面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导了教师的教,也指导了学生的学,应贯彻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中国文化经典与当代教育
  《学记》在认真总结先秦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教学原则。即:教学相长原则、预见性原则、适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辅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预见性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预见性,要预先采取教育教学措施以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适时性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如果错过了教育时机再进行补救,将事倍功半。

  循序渐进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不能杂乱施教,否则教育教学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观而善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倡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

  长善救失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种种缺点。即揭示了正面教育的意义,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藏息相辅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

  三、教学策略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创造了许多迄今为止仍然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提高当代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环境熏陶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都特别强调教育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当代教育研究也充分证明,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大部分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可是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掌握这门语言。而去美国打工的人,虽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在美国工作几年了之后,就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交流了。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积极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补偏救弊

  人的个性品格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身上的缺点、偏差,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对症下药,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克服缺点,走上正道。

  “补偏救弊”的教学思想实际上是因材施教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在实施教育改革的当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创造更合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3.启发诱导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启发教学的理论,提出了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荀子要求教师用严谨庄重的态度接近学生,用正直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坚定的信念帮助学生,用比喻的方法启发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开导学生,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

  荀子所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过程中,仍然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问之道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名言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千万人读书、修养的准则。

  所谓博学,就是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从而明白“择善固执”的道理;所谓审问,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详密地探问深究其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所谓慎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审问的过程中,对于所学所问知识和道理要进行谨慎地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所谓明辨,就是在博学、审问、慎思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辨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所谓笃行,就是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要切实地执行,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认识的正确与否。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学之、问之、思之、辨之,那就明白了许多道理,就可以付诸行动了。把知识、道理、思考、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修养、学业、事业的成功。

  总之,中国教育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教育,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批判和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改革和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尽快使自己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