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左右

2023-05-03 19:57:39.0 追风筝的人 读后感1200字 小说读后感1200字 254 浏览

简介《追风筝的人》是由卡勒德·胡赛尼编著的小说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左右-《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左右1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题记

  从前,少年哈桑在大街小巷为阿米尔少爷追回风筝;如今,成年阿米尔在一群儿童间奔跑,为哈桑的儿子追回风筝。同一个太阳灿烂着相似的草坪,终于,这最后的最后,人性本善,一切终如初般美好。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男孩和他家仆人之子哈桑是童年伙伴,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在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残暴的阿瑟夫等三人虐打之时,出于怯懦,他,远处旁观。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甚至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他逼走了哈桑。但是,从哈桑把行李放入车的后备箱的时刻,阿米尔真正的痛才刚刚开始。26年,阿米尔终于有机会重新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最终勇敢地面对了残暴的阿塞夫,带回了阿桑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读完《追风筝的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在我的脑海中也回荡了千千万万遍。

  我掩卷深思:是什么,让天性懦弱的阿米尔挺身而出,走上好人的路?是哈桑唤醒了阿米尔善良的本性。哈桑的灵魂纯净,他教育儿子的话语也教育了千万人:“坏人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坏人有时候也会变好,所以,我们连坏人也不能伤害。”他相信人性本善,他相信真主会保佑每一个生命。哈桑知道阿米尔所做的一切,但他仍义无反顾地忠诚,直至为保护少爷家的房子而死。“阿米尔少爷是我最好的朋友。”面对阿塞夫,他如是说。这句话,使不远处的阿米尔听得惭愧不已,虽然他最终也没能迈上前去……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一整个过去,时间从那刻开始,就将所有的快乐都留在了过去。这成为阿米尔永远的痛,一天天,一年年啃噬着他,折磨了他近三十年。

  拉辛格的话,让阿米尔如梦初醒,他虽然不能冲进那条小巷,不能在那时勇敢地站出来,但他可以让自己心中的哈桑复活,让他的血液重新燃起哈桑般的质朴与善良,正如哈桑信中所说“我梦到花儿再次在喀布尔的街头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我梦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终于,在那条通往好人的路上,阿米尔找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轨道。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年龄,内心懦弱的阿米尔犯下了错误,但他最终是可以得到原谅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勇于面对,用行动救赎灵魂。

  阿米尔救赎自己灵魂的过程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生活中,有些不法分子触犯了法律,即使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也难以走出良心的谴责。有些人的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违背了良心,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终会让自己的灵魂戴着枷锁,在痛苦中挣扎……人之初,性本善。唤醒人们善良本性的力量在哪里呢?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已植入中华民族的血统;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文明、和谐之风盛行;各种义工的队伍逐渐壮大,我们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层出不穷,不都是一股股强有力的唤醒的力量?基于此,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对我们民族充满信心与憧憬。
追风筝的人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哈桑就是最好的教育者,我们每个人也是教育者,都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一个相信灵魂的人才能读懂的书,因为它有一种唤醒人的灵魂的力量。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左右2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中脑海里一直回荡的一句话,一时间思绪万千,感想颇多,让我们勇做追风筝的人。

  每个人都有至暗时刻,总要有一个人把你拉出深渊——如果没有那个人,你就做那个人。看到这本书的前半程时,我对阿米尔非常生气“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好人?还是个“矛盾体”的人?”直到我看到最后认为他是一个迷途知返且正在成长的好人。阿米尔无非是想多得到父亲的一点偏爱,可父亲似乎将爱更多的给予了哈桑——这个忠实的奴仆身上。所以即使有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改变不了哈桑在被坏男孩阿塞夫性侵时,阿米尔的胆小懦弱使悲剧的发生。所以,或许在那一刻,在阿米尔的心中哈桑就仅仅只是一个仆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怯懦的自己,我在阿米尔身上也看到了他激烈的思想挣扎,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住着一半天使,一半恶魔,如何选择取决于你自己。可就在我为阿米尔的软弱而气愤时,似乎是否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缩影呢?为了赎罪,他重新踏上故土,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哈桑居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毅然踏上营救哈桑之子索拉博的旅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正如拉辛汗所说,“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阿米尔虽然在前半程胆小懦弱,但并非没有良心后半程的他敢于战胜黑恶势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勇敢的阿米尔。他记得哈桑为他所做的一切,并在亲情和友情感召下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书中说,“战争把父亲变成阿富汗所稀缺的物品”。一个人必须亲自身处战争的阴影之下,才能完全体会到它的沉重与压迫。虽然文中没有大篇幅的描写战争,但凄惨的环境氛围以及侧面叙述当时美国双子塔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以及百姓人民的悲惨生活这一段历史。曾经多么美好的和平家园,如今惨遭炮坚船利。最终让我感到最悲切的是阿富汗儿童,说实话,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我之前从未在意过的事情,就像在这本书中所接触到“儿童性侵”这个话题。本以为只有韩国的《素媛》这个个例,没想到却是身处战争的阿富汗儿童这一整个群体。那些儿童,多么美好的小生命,迎接他们的还有无限的希望与光明,却要遭受到战争与人性的蹂躏。一出生便要在死亡边缘上挣扎,我们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观当今世界,有俄乌战争的开展,让我们知道战争并非离我们很遥远。“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在一个和平世界,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美好。从鉴真东渡到郑河南下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无不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正是张桂梅女校的誓言。今天的我们倡导男女平等,在当时却不平等。书中描绘的不仅有对哈桑所属的哈扎拉人的种族歧视以及那所谓高人一等的普什图人要对他们进行屠杀,血统净化的不公平。更有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例如哈桑妻子说话声音大了一点就要惨遭毒打,似乎在那个时候,性别是原罪。在当今,男女无高低之分,在社会之中我们要消除这种偏见,更要知道女生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花朵,每一只花朵都应该好好的被爱,以及女性自身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再一次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好的时代,没有种族的歧视也没有战争的侵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给予给我们的“安全感”。

  一开始我以为“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句男女之间的情话,殊不知看到最后才知道它是朋友之间最动听的“情”话。而对于现在的我们心中必定也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不畏风雨兼程,勇敢的追向远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200字左右3


  天青色、灰白色交杂在清冷且广阔的阿富汗的天空里,一只蓝色风筝在趾高气昂的飞舞过后猛然扎下,“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上脱落”。一群孩子们欢快地奔跑,追逐着风筝……电影里的画面让书里的文字更加鲜活了,可在读了书本以后再来看电影,总觉得那短短127分钟所表达的缺失了些什么。

  在阿富汗的阶级社会中,人们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主人公阿米尔一出生便是少爷,享受着荣誉、财富和恭维,而他的“朋友”哈桑却摆脱不了奴仆的命运,默默忍受外人的讥讽,逃不出种族主义的魔爪。哈桑把阿尔米当成自己的主人,死心塌地的追随阿米尔。看似跋扈阿尔米其实是懦弱的,他渴望的是父亲的认可与爱。为了证明自己,在风筝节那天阿尔米奋力击败一个又一个对手,如愿拿了第一。他要拿到那只象征着第一的蓝风筝,而哈桑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终于,哈桑追到了那只蓝色的风筝,却在一条胡同里被阿塞夫一行人暴力凌辱。其实,哈桑忠心守护的人——阿米尔少爷也在场,但是他退缩了,他丢下哈桑一个人跑掉了。

  之后阿米尔无法忍受直视哈桑的眼神和内心的煎熬,他设法诬陷了哈桑,将他们永远地赶出了家门。随着阿富汗战争的到来,阿尔米全家逃到了美国,有了事业,爱情,却一直没有孩子。往事终究无法逃避,那个追风筝的人始终都在阿尔米的心里。当父亲的朋友拉辛电话告知阿尔米哈桑的死讯时,阿米尔决心回到阿富汗,踏上那条“重做好人的路”,一条艰辛的赎罪之路。

  当事实与真相被一层层剥开展现在他眼前时,阿米尔的灵魂被善良的鞭子无情的抽打,拯救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他仍然奋力追逐。他找到自己的侄子---索拉博(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的儿子),这是阿米尔能够也是唯一的救赎方式。阿尔米又一次遇见了阿塞夫,在决斗中阿米尔肋骨被打断,肺被刺穿,人中裂开,但是这一次他没有退缩。最终,他救出了索拉博并将他带到了美国抚养。

  书里的哈桑,追逐的不仅仅是阿米尔的战利品——一只宝石蓝的风筝,它更是忠诚、友情、勇气以及宽容博大的少年的心。堆满破铜烂铁的小巷里哈桑那羔羊的神色、阿米尔怯懦的逃离、暗夜里将雪地染成黑色的血滴、哈桑被逼走、阿米尔同父亲逃往美国……原本和谐的生命节奏被种族间的摩擦和战争的梦魔打乱。可是在任何混乱且无助的时候,人们都没有放弃自己世界里的追逐。我们每天都在仰望属于自己的风筝并小心翼翼地拉着那根风筝线,或松或紧,或快或慢。因为自从放飞这个希望,我们的脚步就无法停歇,我们一直在追逐,从没有丝毫懈怠。

  大风中猛烈晃动的风筝线预示着环境和情感关系的脆弱,但是忠诚与血缘最终串联起这个关于恩典与救赎的生命循环故事。在书中最后一个镜头是阿米尔奔跑在美国的土地上为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追一只风笋,他对索拉博说了当初的哈桑对他说过的同样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自此,阿米尔获得了灵魂上的安宁与幸福。

  文中的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可以是一切美好且善意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色彩斑斓的各式风筝在飞舞,他们便是生命里的光,指引了我们奔跑的方向。无论它是什么,亲情、友情、爱情,亦或是善良、忠诚、勇敢,我愿用一生去追逐!

1 2

书籍简介

  •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 636人浏览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