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800字

2023-06-29 13:35:18.0 战争与和平 读后感1800字 世界名著读后感1800字 228 浏览

简介《战争与和平》是由托尔斯泰编著的名著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800字-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800字1


  一八零五年,俄罗斯和法国之间激战正酣,可是在彼得堡的上层社会,达官贵人们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漠视国家命运,至其危难于不顾,这,便是当时俄国社会高级阶层的腐败。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但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列夫·托尔斯泰其创作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文学、宗教、哲学、政治、美学等,这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主观,包含了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思想。客观,这部书在于潜默化的影响人的思维,引发个人的思考。《战争与和平》里面,列夫·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思想来探讨问题,探讨的结果,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

  《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书以每个人的思想为主线,贯穿全文,缓慢筛选,做到潜默化的影响读者的思维,将读者代入一个思想世界。当然,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来回穿插,井然有序,分毫不乱,把“战争”与“和平”做出详细的对比,再现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没有句斟字酌,但内蕴却很深邃。列夫·托尔斯泰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全盘托出,却并无杂乱无章的感觉,一语道破。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独特之处。如《红楼梦》一般,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详细,尤其是书中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随时变动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蜕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合情合理,教人提不出任何异议,仿佛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但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的根本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也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从客观上描写人物的性格,而并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于直白,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衣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但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广阔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呈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战争场面。与此同时,作者猛烈抨击了漠视国家命运的贵族阶层,颂扬了战斗过程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贵族阶层的黑暗、腐败,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只醉心于眼前的美好生活,却殊不知,他们的美好生活是被他们狠狠压迫的底层人民,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战争中,俄国人民所涌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是黑暗中的黎明。

  在俄国与法国无数次激战之后,俄国最后获得了胜利。一次偶然的机会,皮埃尔在莫斯科遇到了娜塔莎,最后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恰好与前文那一场分别相呼应显得滴水不漏而又直白。

  整部书情调高昂但又低沉,抨击了旧俄国社会高层的达官贵人对国家大事的漠不关心和贪图享乐,生生切切的表现了出来,与俄国奋不顾身加入战争的人民做了对比,来回穿插,讽刺韵味极强。《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时至今日,它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文学长河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800字2


  安宁的田野上,一群猎犬在围猎孤狼。田间的橡树,远处的村庄,沿着一条条道路,看见了在波兰与拿破仑缔结条约的亚历山大沙皇。紧接着庄严却又舒缓的旋律戛然而止,鼓点突然密集起来了,在拿破仑的铁蹄中,东欧的一座一座古老的城市成为了法兰西军队的一个一个堡垒。渐渐的,一声长号吹响了,标志着拿破仑踏入了沙皇的国土。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紧张的旋律,是拿破仑的军队在距离莫斯科越来越近了。又是一阵鼓声,各种乐器胶着在一起,这是拿破仑在莫斯科城外与库图佐夫展开的博罗季诺会战。鼓声过后,胜败已定,一阵空白。

  在合上《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最后一页的一刹那,闭上眼,似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有那战争的浓浓的硝烟的气息,有那无数俄国人为家园为祖国奋不顾身、前扑后拥地呐喊;含着那身体的伤痛与心灵的疮疤,更让人感受到那坚强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正当陶醉于其中时,忽地发现,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化作一股平凡却又伟大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

  有人说畅游书海是一种享受。是的,这是我再次拜读完大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后,脑中不断汹涌的乐章,使我心中爱国之情澎湃高涨,又一次深刻唤醒我内心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责无旁贷,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肩负着厚植爱国之情、研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重要使命。

  一、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最为关键的“拔节孕穗期”,发挥着树立远大理想、锤炼过硬本领、增强使命担当的关键作用,是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自身发展与强国建设之中的必要环节。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更好立青年之志、扬青春之梦,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蕴蓄绵绵不断的蓬勃朝气和盎然生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二、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于青少年立场顶层设计彰显学生主体性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需要教育者站在青少年的立场构思、设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才可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主动投入活动,融入情感,彰显学生主体性。例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想法,听听学生建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活动方案。低段读红色拼音读本,唱红色童谣;中段讲红色经典故事,办红色手抄报,绘画展现红色故事;高段观红色经典影视,写观后感,演红色课本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掀起校园红色经典热潮,了解红色故事,走近英雄人物,触动情感与心灵,在幼小心田埋下了红色种子。

  三、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规范日常爱国教育活动增强仪式感温度

  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是小学日常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抓好“规定”动作,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浸润在学生日常生活。例如爱国旗就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手段。成立升旗小组,有专门辅导员对升旗小组成员进行主持、出旗、升旗、唱国歌、行队礼或注目礼等相关礼仪培训,制定制度,明确要求。这样可以增加升旗的仪式感和庄严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散发出应有的温度。天长日久,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入眼、入脑、入心,进而内化为师生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动化行为。

  四、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整合“家校社”资源建构立体化育人空间

  教育并非靠学校就能单独完成,需要与家庭和社会结成教育同盟,共同作为,形成教育合力,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打破校园这个“圈”,善于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学生引到广阔的世界、火热的生活中,去了解、感受、体验。例如:清明节、国家公祭日学生步行到当地烈士陵园参加政府组织的活动;在红军长征胜利、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参观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馆;家长中、社区里的老红军、老革命、解放军,请他们走进校园开展讲述革命英雄故事等等活动形成立体育人空间,将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生活的根基。

  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征程的一项基础工程,不仅夯实知识素养,更需要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主线、本质要求,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爱国、奋斗强国实干报国;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解答青少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青春之问,为青少年确立良好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标杆;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2

书籍简介

  •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名著 136人浏览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