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觉醒读后感3000字

2023-08-29 14:19:32.0 教育的觉醒 读后感3000字 教育读后感3000字 173 浏览

简介《教育的觉醒》是由王瑞君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教育的觉醒读后感3000字-教育的觉醒读后感3000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经常听身边的同行及家长推荐孙瑞雪老师的教育著作,一次网络浏览时,偶然间发现公众号,当我在公众号中搜索着相关学习资源时,发现了“新大陆”——《教育的觉醒》这本教育著作,了解到了王瑞君老师和“闻是教育”。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透过很多案例了解到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理念,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教育反思。

  对孩子的控制能持续多久?

  书中举到一个例子,就是王瑞君老师去一所公立小学做代课老师,某次课堂纪律出现混乱,班长告诉王老师用教鞭敲几下不听话的学生的桌子纪律就好了。看着这案例就能想象到那个画面,非常的真实。书中就分析到:课堂纪律很显然是在某些外部力量的强制下形成的,那种强制力量一旦消失,孩子的行为一定是无序的,看似良好行为习惯只是在成人控制的环境中保持,一旦这种控制不在,孩子就会越发混乱。还有谈到蒙特梭利说的那句教育箴言:“要执行命令,就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和执行命令可能需要的特殊技能。”当孩子有了意志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一个有了意志的孩子在听从成人的指令时,会表现出顺从。

  读完这部分,让我联想到工作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不遵守规则,无论怎么强调规则,孩子就是不听。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孩子们在进餐环节各种边吃边说,一个说话,其他孩子都跟着说。因为我是刚去的一位新老师,大家对我有陌生感,我强调了一遍规则,孩子们不听,当我带着情绪去用控制性的语言大声要求孩子们安静时,他们安静下来。但是这种安静维持了几分钟,过一会儿窃窃私语又开始了。所以在我读这本书的这部分段落中,回忆起当初的那个情景,非常有感触。

  我意识到,为什么当初安静维持不了那么几分钟,是因为我们成人在用自己的权威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并不是从内心做到真正的自我约束,而是惧怕成人的这种权威或指令,一旦这种控制不再,孩子就会越发的混乱。这也是我观察在其他的班级状况时经常发现的一种现象和体现,所以,书中揭示真是一则教育真理。
教育的觉醒
  所以,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个别孩子就是做不到遵守规则呢?可能就像书中所分析的那样,有时候,某些孩子出现不听从成人的要求,一是因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他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所以相对于别的孩子说,在集体生活规则的适应上就是慢。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还没有发展出一种能够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产生足够的意志,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有了意志就会发自内心的顺从规则。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我感悟到:一方面我们要有耐心,慢慢地用智慧去引导,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这种意志,就是“自我控制能力”。怎么去培养呢?就像书中提到的:需要让孩子对这件事有专注投入的能力,这样才会对自己行动有所把握和控制,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这种意志,从而形成一种自发的自我约束。比如带着孩子一起去制定规则,让他们去讨论进餐规则的产生,培养他们对件事情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当然,前提是成人要带着一种真正的爱去做这件事,没有爱,就会附带负面情绪,孩子也就不会关注行为本身这件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心理负担的承受上,或去对抗成人的情绪。

  “延迟满足”还是让孩子“学会等待”

  另外,书中谈到了“延迟满足”和“学会等待”是两回事,它们本身就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有时二者相伴而生,这两个概念的主角分别是孩子和家长。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有意地去拿孩子做实验,故意让孩子在某个事情中貌似“延迟满足”,而是应该在自然的情况下进行,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有些家长往往自以为是给孩子设置重重障碍,使出种种手段让孩子学会所谓的“延迟满足”,孩子哭了不会立马抱起来,而是让孩子哭一会儿,甚至不哭了再满足;孩子要一个玩具,不想让孩子养成喜欢什么就马上要买的毛病,总要抻着不买,让孩子难受一番,实在哄不了了再买……总之,不怎么讲方法就会产生简单粗暴的行为,这不是延迟满足,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方式,是父母将自己的控制欲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其实这种不恰当的做法并不能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我们最终让孩子学会的应该是一种自发的管理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在成人的设置下被迫延迟。

  书中谈到了“爱和自由”中的规则“请等待”,其内容是:“当你想要使用正在被他人使用的公共物品、玩具时,请你等待。”这个规则看上去似乎和延迟满足大同小异,其实不然。比如,孩子在玩滑梯的过程中排队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发生在自然的情况下,它是有意义的,是符合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的,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加强了自我控制的心理力量,或者说在那种等待的着急的情绪中,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感觉到了时间的存在,这种意识是孩子内心的感受产生的,不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尽管内心对有些事情的需求是刻不容缓的,但是现实和内心的感受不同步,在这个过程中情绪起到了调节和舒缓的作用。这个通过感受、心理直到认识的过程——认知就自然而然发生了,重点是这个过程,这是一种健康积极的情绪控制的训练。所以,书中一再强调:“延迟满足”的测试是对一种心理形成后的结果的测试,而教育本身的特质在于心理形成的过程。如果我们用某个结果作为教育的手段,那么得到的真实结果将是南辕北辙的。

  奖励和惩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经常会拿着小红花贴纸等来奖励孩子,但是往往有时候外在奖励过多,会出现孩子不知道自己怎么表现好了就得到了奖励,或者认为是老师喜欢自己才奖励的这种错误意识,这样就会云里雾里起不到任何教育的效果。反之,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成人如果只看到了结果而对孩子大家斥责或者加以惩罚,那么孩子就会集中力量去对抗成人的情绪,而不是把思考放在行为本身这件事情上。

  书中举出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名幼儿教师在上示范课时,班上的一个孩子把直饮水的水桶推倒后滚着玩。老师对此采取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一旁,给了他三块糖,让他接着去推水桶;过了一会儿再把他叫过来,给了他两块糖,然后让他继续去玩水桶;几分钟后,老师又给了他一块糖。之后,老师没有再给孩子糖,孩子也不再玩水桶了。这个过程中,孩子因为得不到奖励就不再去做推水桶这件事了,显然孩子的行为是受奖励来支配的,“做与不做”不是自己的自主选择,倘若把奖励拿掉,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被成人控制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奖励和惩罚还有差别吗?

  是的,如果我们教育者只看到孩子外在行为表现,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会一定出现误区。如果一个孩子是按照自己的内在需求去做事情,同时有环境的支持和自由去做,那么“做的过程”就是儿童“成长的过程”,这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一种自发的自我约束”。如果一个孩子不明白在什么环境下不可以做某件事情,老师或家长只是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看似是暂时停止了、听话了,但是孩子并没有内在经历和感受那个行为为什么不可以有,因而对他来讲,听话一定是暂时的,一旦外在的制约不存在了,“不可以”的行为一定会再次出现,就形成“屡教不改”的现象。一个具备独立自我的人才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有把握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因而他们必然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

  总之,《教育的觉醒》这本教育著作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觉醒了很多,掀翻了很多我的错误的认知,希望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能把汲取到的教育精华化作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时时刻刻用这种“觉醒的意识”做好幼儿教育这份事业。

1 2

书籍简介

  • 教育的觉醒

    教育的觉醒

    王瑞君教育 91人浏览

      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作者这26年来教学经验的分享:“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场景都像是刻在我的脑海里,写下它们时,就像复述一部电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它没有被做过任何加工,因为,一次次真实的发生本身就足够美,也足够教育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