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3000字

2023-11-15 14:12:53.0 杜甫传 读后感3000字 名人传记读后感3000字 158 浏览

简介《杜甫传》是由冯至编著的传记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杜甫传读后感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读《杜甫传》真是偶然,总觉得杜甫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还需要读传记吗?但是浅薄如我的人总是这样的想,读了《杜甫传》之后才越发感觉到杜甫的伟大。他一生颠沛流离,一生苦难如影相随,但是他却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依然深情的爱着。

  一、理想难实现。

  虽然他一直想要“致君尧舜上,但使古风淳”,也因此踌躇满志,但最终也未能施展自己伟大的抱负,终于绝望到辞职,离开官场。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漫游吴越的杜甫回到老家巩县,获得州县推举后,坐上公车出发,但是不幸的是落榜了。但这次或许带给杜甫的只是几天的沮丧和愁闷,就很快平复,背上行囊,踏上去往齐赵的行程。但是杜甫对于自己的抱负始终没有放弃,天宝五载(746年)他又打点行装,奔赴长安,准备参加朝廷举行的招贤考试。结果依然以落榜告终,原来这就是李林甫的一个大阴谋。此后的杜甫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王公贵族、显赫官员的推荐上,杜甫没有什么门路,只能四处奔走于权贵之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这对于个性极强、自视清高、极富自尊的杜甫来说,这日子充满多少艰难和泪水啊。

  就算这样的日子,也是一无所获,奔波良久,也没有求得一官半职。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得盘算着是否从军。天宝年间,诗人请田梁丘向哥舒翰将军献诗,但是很久哥舒翰也没有消息,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再也没有从军的念头了。

  其实诗人除了献诗,也曾直接向皇帝献赋来寻找进身。当诗人知道皇帝对天狗的重视,就写《天狗赋》进献;当诗人得知皇帝要封西岳华山,就写了《封西岳赋》;诗人还作《雕赋》投献在延恩柜中。天宝十载,皇帝举行了三次大祭祀活动,诗人就写了三大赋投献,终于引起皇帝注意。皇帝让杜甫待制集贤院,并命宰相试文章,诗人激动不已,这是诗人有生以来最大的荣耀了,但结局却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等了半年没有消息,诗人异常失望,但是忽然朝廷又任命他为河西尉,但诗人辞掉了,朝廷旋即又命他为从八品下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传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和一家人不得不随难民向北逃难,但杜甫把家安置在羌村后,自己稍事调整就投奔灵武去了。后被叛军抓住押往长安,后逃出,并决定只身一人前往行在所——朝廷临时驻扎地凤翔。肃宗对他颇为赞赏,授予左拾遗。至德二载(757年)房琯罢相,诗人上疏营救房琯,言辞激烈,肃宗大怒,命令三司推问杜甫,幸亏宰相张镐相救,才免其罪。后获准离开凤翔,探望家人。

  乾元元年(758年)肃宗下制房琯罪,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公参军,从此诗人再也没有回到朝廷中来。乾元二年七月,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公参军的微职,携家小往秦州去了。诗人对朝廷的态度也由期望、讽刺走向了无可奈何与失望。诗人一生积极入世,踌躇满志,历尽千险而不悔的诗人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

  二、生活难温饱。

  由于杜甫的父亲在做官,所以他的青少年时代还算衣食无忧,但是父亲去世后,自己又无一官半职,生活无来源,结婚也是在祖上留下来的庄子上修筑了几间窑洞进行的。后来旅居长安十年都是靠亲朋好友救济,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而当诗人在长安奔波时,自己的家人安置在洛阳的陆浑庄中,天宝十二载,诗人接家人小住,京城霖雨,收成不好,米价腾贵,诗人一家买不起,不得不去购买减价救济粮。连年秋涝,冬春又遇干旱,诗人一家的生活简直是度日如年。不得已把家安置在了奉先县。

  杜甫献赋获得一个从八品下的右卫率的官职,他打点行装去奉先看望家人,却没有想到到家没有听到笑声,却听到最心爱的小儿子饿死的悲惨消息。

  安史之乱后,诗人带着一家人随难民北逃,形成艰难,小女儿夜里饿极了直咬父亲,只能抱在怀中,捂住女儿的嘴,生怕引来虎狼。幸好一路有朋友接济才不被饿死。

  杜甫把家安置在羌村,又去追随肃宗,做了左拾遗,但是连酒钱都付不起。不久被变为华州司功参军,赴洛阳,又到秦州,在秦州虽然有朋友接济但依然无法满足温饱,杜甫不得不卖药维持生计。

  离群索居,贫病交加,不久诗人一家前往同谷,在同谷没有饭吃,只能在山间捡一些橡栗来充饥,一家人常常饿得倚壁呻吟。诗人一家人饿得实在待不下去,就赶往成都。

  终于在浣花溪建起了草堂,唯一留给一家人安定温暖的场所就属这里了。因为在这里,他们一家人还可以种田,吃点田里的收成,基本解决温饱。即便如此,还是不免陷入困境,“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也是家中真实写照。但宝应元年七月,诗人送走了严武,也失去了最主要的依靠。不得不把全家接到梓州,又作东游之想,又去了阆州。

  永泰元年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眷东下,一路风餐露宿,常常几天吃不上饭。其时杜甫的舅氏任郴州刺史,诗人欲投靠之,结果至耒阳江水大涨,只得泊舟于方田驿,诗人一家人竟有五天没有进食。幸好耒阳县令聂某闻讯,送来了牛炙白酒,一家人免于饿死。但贫病交加,诗人离世。

  三、住所难安定。

  杜甫青少年一直过着漫游的生活,而结婚时也只是在陆浑庄祖上留下来的庄子上修筑了几间窑洞作为自己的新婚洞房。和李白见面分别后就去了长安,参加招贤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不是他没有才华,而是这场全国大规模的招贤考试本身就是李林甫的一个阴谋。在这十年里也是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何处潜悲辛”的日子。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家避乱至鄜州附近的同家洼,一路泥泞,一路风餐露宿,幸好有个叫孙宰的朋友盛情款待了他们一家老小,让这一家人得以暂时的喘息。在孙宰家歇息几日就经华原、三川,前往鄜州羌村。当时正值发大水,这一路上激流黄浊,波浪滔天,杜甫一家历经艰险到达羌村后,诗人稍事调整就投奔灵武肃宗去了。

  但诗人中途为叛军所获,押送至长安。后来诗人趁着晨雾逃至凤翔,拜见肃宗,授左拾遗,不久因谏房琯事件惹怒肃宗,诏三司推问,虽然后来没有治罪但肃宗还是远离了他,到了闰八月,获准探望家人。诗人借来一匹马一路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里赶到家中。当听说肃宗返回长安后,诗人带着家眷离开鄜州前往长安。后贬华洲司公参军,赴洛阳,又到秦州。离群索居,贫病交加,不久诗人一家前往同谷。初到同谷,诗人寓居于栗亭,不久搬到凤凰村。诗人一家人饿得实在待不下去,就赶往成都,先借宿寺院,后来在浣花溪边修筑茅屋,才终于得以安身。

  但宝应元年七月,诗人送走了严武,也失去了最主要的依靠。不得不把全家接到梓州,又作东游之想,又去了阆州。不久诗人得到严武再次被任命为东西川节度使的消息,又携全家赶往成都草堂。

  永泰元年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眷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至云安,春居云安,夏居夔州。再到江陵,移居公安,冬来至岳州。正月离岳州,三月至潭州,又至衡州再到潭州。最后实在无处安身,只能泊船潭州,又往衡州,返潭州,冬至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卒于舟中。

  诗人生命的最后时光只能困囿于一叶扁舟之上,一家人依然居无定所,无处安身。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作绝笔诗离世。

  杜甫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深受苦难却不惧怕苦难并正视苦难,他认清生活面目依然热爱生活。他忠君爱民,即使安史之乱之时,他依然不畏山高路远,从羌村到芦子关,再向西北抵达灵武,全程近千里,此行路程遥远,而且已近于大漠边塞,人烟稀少,只身一人前往,其艰难程度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但他毅然决然前往投奔肃宗。

  他深受苦难,但不被苦难所干扰,始终不曾丢失一颗仁爱之心,他爱自己的家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第一想到的就是家人,牵挂思念都是他诗歌温暖的主色调。他关爱友人,曾为李白的被贬和遇赦或忧或喜,他更关心下层劳动人民,叙写他们的的故事,为他们勇敢发声发声。

  他深受苦难却把苦难凝结成了深爱的诗歌,写诗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歌也成就了一代史诗的美名,诗歌也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心灵的救赎,这诗歌在历史的天空响彻了千年。

  他深受苦难把苦难演变成了一束光,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仁人志士,特别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她的精神更加富有感召力。诚如闻一多先生所云,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1 2

书籍简介

  • 杜甫传

    杜甫传

    冯至传记 136人浏览

      杜甫是众人皆知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尽管生活困苦,但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政民瘼,发为感人肺腑的诗篇。他被人们尊称为“诗圣”。冯至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的切身感受,在杜诗中找到了知己般的共鸣。于是,他以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