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

2023-06-07 14:19:15.0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1000字 文学读后感1000字 227 浏览

简介《道德情操论》是由亚当·斯密编著的文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亚当·斯密的名声如雷贯耳,他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问世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顾名思义,是阐述人类道德情感的性质、起源、内容,功能及其社会后果的书。作者想要在这本书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为什么会有道德判断?

  2.人类社会成员彼此的道德判断,最初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人为什么会有“良心”,良心应该如何解释?

  4.人类要形成彼此合作的社会秩序,除了“同情”“正义”“良心”“审美”“习俗”这些因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作者通过回答以上几个问题,解释了人类长期不变的一般意义上的共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机理,这正是我们哪怕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依然能够超越地域、种族、宗教信仰、性别而达成共同价值的前提。
道德情操论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问世已经快三个世纪了,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道德英雄主义的素质,阅读《道德情操论》这样的杰作,是有助于增进这种素质的。

  总之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不仅有必要,而且必须认真阅读《道德情操论》。

1 2

书籍简介

  •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文学 129人浏览

      《道德情操论》(全3册)(英汉对照)奠定了斯密在伦理学的卓越地位。全书共由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