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读后感800字

2023-06-08 16:25:46.0 生活即教育 读后感800字 教育读后感800字 254 浏览

简介《生活即教育》是由陶行知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生活即教育读后感800字-生活即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800字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爱孩子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孩子,对孩子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就要我们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学生是求知者。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当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也要允许学生犯点错误。师生关系的僵化往往是学生犯错引起的。学生有了错误之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去帮助他,引导他。学生有了成绩之时,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去鼓励他,激活他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带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能在这一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800字2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沾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有在种种生活中实行。第三,“生活即教有”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1 2

书籍简介

  •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 176人浏览

      《生活即教育》是202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1915年入读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获教育学博士。1917年回国,开启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生涯。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