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2023-09-07 14:42:54.0 文化苦旅 读后感2000字 余秋雨作品读后感2000字 164 浏览

简介《文化苦旅》是由余秋雨编著的散文集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文化苦旅》余秋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1


  书犹药也,可以医愚。在星火共读一本读书的日子里,我们相继读完了《我的教育理想》《美其所美》《致教师》《岁月如歌》《美在此处》五本书。我提议读一本难一点书——《文化苦旅》,大家欣然同意,就这样一段新的读书旅程就开始了。

  记得七月初刚开始读第一篇时,就闹了个大笑话。我的书是《牌坊》,其他小伙伴却没有。对比才发现,十多个人买的版本却有四五个。余秋雨说,《文化苦旅》是个外出的浪子,出门旅世的时间太长,带给的麻烦多的难以计数。然所有麻烦,都是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由于不知道市面上它的精选本至少已经出版过三十几种。可喜的是我买到是本尊亲自选编,删补,本册书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为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可以说是我买到了最新、最全的版本。可悲的是大家不能真正共读一本书,只能读共有的那部分内容。这也更进一步告诉我们推荐买书,还是要拍整个书的封面、目录,看准出版社才行。

  在读中,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有如下热烈感触:

  1.读《文化苦旅》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

  在读世界之旅这部分,在《鱼尾山屋》这一篇里,跟随着作者从世界多处古文明遗址的考察足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身为中国人我和作者一样犹为震撼、骄傲、自豪。因为中华文明是所有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文明,是异数中的异数。除地理等环境因素外,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从未断流,它的奥秘是文字。中国方块字从几千年传承到了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却至今还能让我们亿万民众轻松诵读,毫无障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随着文字,很多的典章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都依依传承了下来。我相信,中华文明永不会断流。

  2.读《文化苦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历经劫难,发展创新。

  我们都知道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四大发明”享誉世界并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在唐贞观年间我们作为世界的中心,长安作为中国经济政治中心,丝绸之路的开辟、交流深深影响着当时的各项发展。在读《道士塔》《莫高窟》时,我的心情是格外沉郁的。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渐与世界隔离,我们的发展早已落后。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鸦片强行将中国的国门打开后,中国就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土建的社会。在中国的土地上英、法、德、俄等列强在我国西北地区考古探险。在敦煌,在莫高窟的藏经洞里,我们的一车车绝世文物,被斯坦因以30英镑骗走,而我们的主持道士王圆箓全然不知还以为做了一笔好交易而沾沾自喜,读到此处恨不得将其送上西天。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时;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中国,他们种种行径表明:他以考古保护为名实则为盗窃占为己有,使得中国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就是在一次次灾难面前,中国人不屈辱,与之斗争,中华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也不断发展创新。在以中国共产党人为领导的奋斗中,我们形成了“五四精神”“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抢险精神”“防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中华儿女必将使灿烂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苦旅
  3.读《文化苦旅》感受到了中华文人高度自觉,忧国忧民。

  白居易、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之一,他们的诗词早已冠绝天下。但他们在杭州为地方官的任上,他与泥土、石块作诗,与李冰父子一样为老百姓为城市发展治水,将成都平原,杭州城治理成天府之国和安居的天堂。在《都江堰》《杭州宣言》里看懂了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美丽,关于人间及人、山、水、湖、林、草为命运共同体伟大治理和绿色发展。在《风雨天一阁》中,钦佩着、感动着天一阁创始人范钦为藏书而几辈人接续努力,虽然最后书没有保全,但作为后人的我们,天一阁成为了文化良知的见证。在《谢家门孔》里,看到的是一个六十岁时说:“他总算和全国人民一起成熟了”的谢晋,他不以“东山谢氏”借远祖之名炫耀,而他只在乎那山、那村、那屋、那姓、那气,只在乎那一部接着一部的大创作,只在乎儿阿三的等待;在《百年巴金》《佐临遗言》里,看到是一个世纪老人巴金和中国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他们历经种种磨难,而只为中华文化、中华戏剧发展担忧。巴金在受难后只强调自省,倡导“讲真话”;黄佐临在国难面前毅然回国,在国难中开创上海戏剧和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在充满“棍子”的“文革”时期,巴金把悲剧化作了崇高,黄佐临则把悲剧化作了喜剧。他们的一生,怎不叫人敬仰。

  在近两个月的共读里,我们坚持,感悟,分享。比起作者,经历“文革”十年灾难,作为最年轻的教授和厅级干部和高校校长毅然辞去所有公职,背上行囊以一双脚行走在中国、世界的大地上进行着中国文化研究和创作。在面对近20年的诽谤中,他依然用笔创作了一部部文集和学术著作,他说有了笔,一切都够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学习得还不够。

  合上书,闭上眼,脑海中出现的一幅幅场景,这场苦旅于我来说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是一场修行,一场感悟生命创造的苦行。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2


  说起文化,我一直在崇奉着一个人——余秋雨,大概缘于十几年前的青歌赛,他的精彩点评成了观众要看的亮点。有人说他是借助这个平台炫知识,我倒是觉得他是借青歌大赛的高收视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读了他的《文化苦旅》,我更加坚信自己的看法。这本书除了“苦”字值得体味,还隐含着“孤”。——题记

  早就听说这本书很畅销,正值暑假闲暇之际,我迫不及待地购书淘宝。后来根据网上的热推,我感觉大概是买回盗版了。即便如此,我也是乐此不疲,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走进那灿烂的、凝重的、压抑的人类文化的长河之中。

  余秋雨的文采斐然,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作文一名语文老师,文采是必须具备的,所以我想着多去抄抄书中的文段。但读着读着,吸引我的却是工整干净的文字后面迷雾般的历史画面。印象最深的是在《风雨天一阁》中他说“登天一楼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书生?”仅就这一句,引发我的感慨,以至于那个夜晚,我似乎与天一楼似曾相识。教了大辈子的书,我总是告诉孩子们要传承文化,却从没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那一天,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院子一片汪洋。是什么力量唤起他的满腔热忱?孤独中苦旅,探求历史真相?那一定是一个学者的文化与情怀的双重驱动。天一阁作为中国的藏书楼,它存在的意义余秋雨说不清,历史说不清,鸦片战争、太平军影响、土匪盗窃等让其中的书卷蒙受了巨大损失,让人心痛不已。这悲怆的历史背后,我们看到了他对书,对流失的中国文化深沉的执念与惋惜,也倡导今天的子孙要守护好中华文化,这难道不是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家风吗?我猜想他可能想了很多很多,内心一定有着难于言表的“孤独”。

  走一段旅程,品一段历史,是苦,是涩。《道士塔》写尽了一个民族的悲哀,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地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读者细细地品味。谁是历史的罪人,今天已经不重要了。余秋雨说:“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这句话我把它摘抄在笔记上,是哲理,是警醒。屈辱的历史背后,我们能看到作者的“苦”与“涩”。

  提到“道士塔”,不得不说说《莫高窟》。说实话,我真想去看看那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看着这些数字,流失的是文化,留下的是耻辱,流淌的是心血。泱泱中华大国,那么多的文化被一个小生拱手送人,何其哀鸣,何其不幸。我记得余秋雨先生说了一句话“我好恨!”。也许越接近真相的人越痛苦。如今,王道士已经逝去很久,莫高窟还在,破碎不堪,但他依然是一个孤独的存在,正如余先生一样。我想今天的国人一定要有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家风,

  东坡居士一直是很多人喜欢的诗人,豪放不羁,豁达开阔。重情重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s蓑烟雨任平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着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自豪着这位大文豪的自豪。余秋雨的《黄州突围》让我看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来到黄州之前,正陷入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我一直想: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在他所处的时代,一定会有很多人仰慕他,崇拜他,追随他。没想到事实恰恰相反,无数卑劣文人与小人的嫉妒、诽谤和诬陷,让这个旷达、乐观的男子陷入牢狱之灾,让差人用绳子捆扎着,像驱赶鸡犬一样,走在示众的路上!余先生说“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这几句话说得酣畅淋漓,从古到今,这大概是一部分国人的劣根性吧!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生活凄苦,孤独难言,看尽世态炎凉,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意味。将内心寄托于无言的山水,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明,“这种深刻的自省使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完成了由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他真正成熟了。正如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想说独处是一种高贵的孤独。说的就是余秋雨。

  我真心推荐大家阅读《人生苦旅》这本书,感受着余先生的感受。一篇篇散文中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等甚至更多方面,内涵丰富。作者吊古思今,追随文人骚客,又从古迹和历史中阐发了对于"贬官文化"的感想,向人性纵深处追寻人生真谛:"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1 2

书籍简介

  •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余秋雨散文集 237人浏览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