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1600字

2023-09-10 16:43:13.0 乡土中国 读后感1600字 文学读后感1600字 200 浏览

简介《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编著的社会学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乡土中国读后感16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1600字1


  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中,将“欲望”与“需求”进行了阐述,在这里我也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这是“需”的象形字,表明着人对雨的渴求、需求和等待。在古时,人们过着农耕生活,所以他们乞求大雨浇灌土地,让他们活下去,所以“需求”的本义是“活下去、对生活的要求”,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这是“欲”的篆体字,左边的“谷”表示两座山峰之间高深的沟壑,而右边三撇下面一个人,表示叹气,整个字表示“永不满足的贪求”。在历史上,“贪欲”“欲求”很早就已出现,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就想囤积更多,从粮食到建材、再到珠宝、到金钱,人类的欲望不断升级。

  《乡土中国》中有提到,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而需求催生了欲望,欲望不满足、周身不舒服。人类对某件事(物)的欲望由浅入深,不断膨胀,发展到局面不可控制或在强制条件下被强制停止。最典型就是“赌欲”,上了赌桌就很难停下来。赌赢了想要赢更多,继续赌,欲罢不能;赌输了,想翻盘,抱着一定要赢回来的心态继续下去……就这样无休止地循环。正常人都没有赌神的姿态,所以家破人亡下场屡见不鲜。美国著名小说家史蒂芬·金的名著《魔戒》中,那枚戒指就是“欲”的代表,几乎没有人能抵挡住拿到魔戒统治世界的欲望。

  说回到现代社会,我的观点是“需要按需行事,但不能止步于此”。

  在现今社会,生存下去是必须要保证的,“活下去”的基本需求肯定要实现,但不能止步于此,不能仅仅满足于“活着”。禽兽也会觅食,但它们不会去读书,不会欣赏美学。但丁的一句说的很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对知识和美德的欲望使人从走兽进化为万物之主。”

  刘慈欣短篇小说《朝闻道》中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自从几千年的第一只古猿仰望星空之时,他离解开星空的秘密就只有几步之遥了。怎么理解呢?当他开始仰望星空,起了好奇、探索之念时,这种探索的“欲望”就会促使我们加速发展,去解开星空的秘密。地球经过十几亿年才诞生猿,而古猿第一次仰望星空到现在,也就几千年而已,人类进步、发展的速度何其快!这一切都是因为欲望,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探盘手,指引着我们不满足当下、不满足于基本生存,指引着我们不断冲破认知,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人类的发展不就是这样而来的吗?当然,人类可以不探索星空,顾好眼皮子底下的事,轻松活着就好,只是如果是这样,人类也不要再谈什么进步了。若真是这样,人类大概还生活在石器时代吧!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中也提过“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是不是总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结合呢?”我的回答是:“是,但更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的更好,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时代,再到现代,这是一种进步的欲望。

  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如此。还要分宏观和微观讨论。

  宏观方面,后巴别塔时代的一名医生杰瑞阿斯特罗说过一句话:“人类对前进的渴望本就不可战胜,这是一种欲望,一种疯狂,也是生命的本能,是我们从一无所有的荒野走到现在的燃料。”是的,如果没有探索星空的欲望,人类就不会登上月球、遨游太空。所以,在这个层面,“欲望”是有益的。但它也遵循上面所说的“欲望定律”:“除非出现强制条件命令其强制停止,否则欲望不会停止。比如如果遇到技术问题或经费问题,探索星空就要暂停甚至终止,这里的技术问题或经费问题,就是我所说的“强制条件”。我们探索星空的欲望在遇到这样的强制条件时,不得不停止,否则将持续探索,永不满足,也正是这种不满足的欲望,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微观方面,就是个人的欲望。还是以赌欲为例,在“欲望定律”中有提及,这里的“强制条件”一般是没钱了、甚至家破人亡了……赌博才会停止。这种欲望并不是为了生存,甚至会摧残生存,完全是满足个人“私欲”而产生的东西。为什么“食欲”“睡欲”我们不抵制呢?因为它们符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综止所述,宏观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按需行事,但不能止步于此。人类的进步需要欲望的加侍。微观来看,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欲望,只有符合人类生存条件的欲望是有益的,反之则有害。

  欲望具有两面性,有益也有害。靠的是自己的判断。

乡土中国读后感1600字2


  一:乡土。“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出现在本书首篇,包含着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中国社会具有特殊性,大多数的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中分离出去的,在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上具有突出的乡土特征,富有乡土性。另一种是说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社会之中,其他的社会阶层在长时间的发展下,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和传统乡土社会社会有了较为明显的区别。在最初“土气”并不是贬义词,“土”的本意为泥土。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如果没有土地,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生活来源,土地养育了人们,哺育了生命。“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终老是乡、落叶归根,无数的词语都体现了人们都在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中国这个农耕文明的生存之道。“土”在这种文化里所占的地位显然是很高的。比如说乡间的泥土是建造房屋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同时作者在这一章里提到了一个重要名词“熟悉社会”。这个熟悉社会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从土地去看,就很好理解了,土地是稳定的,所以人在土地上耕种,人也就是不流动的。又因为其附有地方性,也就是说人们在空间上受到了阻隔,山川河流,路途遥远,不方便沟通交流,因此就形成了熟悉社会。作者又重点提到了“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每天接触的那些人,都是从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认识,慢慢熟知的人所以彼此十分了解,也就有了古代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与熟悉社会相反的是陌生人的社会,也就是现代的社会,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不适应这种环境。于是本篇末尾讲就到,乡土本色逐渐消失,土气成为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人们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二:差序。差序的主要体现在于格局,也可以说是道德层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的结构不同,我们使用的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也就与西方社会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两个形象地比喻很好的将两种社会区分开来。西方社会的格局是一个团体格局,像一捆扎清楚的柴,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团体。界限清晰,关系平等,如有等级分别也是先规定好的。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每一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而圈子也可以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有所改变。在乡土社会里,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特点,由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可以推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无穷人物;而依自家土地为中心,根据势力地位的厚薄,周围的“街坊”与自己有着或大或小的联系。中国乡土社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伸缩网络与西方网络不同,不是有平等观念与宪法观念的个人主义,而是没有团体观念的自我主义。因为有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特点,所以在人们眼中道德只在私人的交往关系中才会被注重。由此,作者引申出只有“克己”才能维系道德的观点。“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中国传统儒家社会所提出的观点,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对亲属要“孝”“悌”,对朋友要“忠信”,还有一种重要的道德要素“仁”“义”。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特点,在道德体系的评判上体现出他的局限性:人们对某种社会行为的评价会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有所不同,就是俗称的“双标”。比如说,许多人讨厌“海王”反感“渣男”“渣女”,但如果是自己的朋友,就觉得无伤大雅。这既是中国的人情,又是中国的不足,这埋藏在血脉里的道德与秩序,是中国的枷锁,也是中国的动力。

  三:礼制。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礼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动的,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在中国社会中,上千年的礼教传统在社会中不断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引领人们去做正确的事。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默认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有些还没有严重到会受法律的制裁,却必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即我们俗话说的良心的谴责。而礼制则在社会生活中引领人们去做该做的事。

1 2

书籍简介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费孝通社会学 515人浏览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