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读书心得2000字

2024-03-04 14:51:45.0 活在课堂里 读书心得2000字 教育读书心得2000字 291 浏览

简介《活在课堂里》是由A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活在课堂里读书心得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所有教师的人生之路,都通向这样的目标: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这种目标仿佛是一个山顶,不会轻易抵达,需要你披荆斩棘,跋涉前行。

  在荆棘丛生的课堂山路上,你必定经历长久的孤寂和痛苦,四周静默无声,仿佛与世隔绝……你独自一人,一边唱着忧伤的歌、跳着笨拙的舞蹈,一边仰望星辰。在这歌中,在这舞中,还有,在仰望中,你觉察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生而为师的责任,生而为课的命运。

  “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新作《活在课堂里》封页上的书名下的两行小小的字。当你拿到这本书时,泥土色彩的护封,像民国的书籍颜色,厚重而深沉,但你看到这两行小小的字时,有一种无声的仪式感,无意识中会再次多次在心里读读这两行小小的字,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打开这本书,你就是“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或者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人是“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再或者将来你也可以成为“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整本书分为七辑——《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教师发展的课堂》。这些内容有对“教育常识”的“传统”唤醒,有对当下以学生为本的具有个性化设计的好课堂的再现,更有对中国课堂的文化自信之声的传递,也有对未来课堂的有依据的预见,还有对教育最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叩问……
活在课堂里
  多次在李教授的书中读到这样的感受:李政涛老师的每一本书籍都是一个阶段他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力所能及的一次全面审视与反思,因为他始终以生命赋予的使命感,在他每一天的与教育连在一起的生命都有他对教育独特而深邃的思考,他与常人一样,他与常人不一样,他用常识的眼光发现教育不一样的真谛与价值!

  李政涛老师,清瘦而干净,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像极了民国时期的教授,只是人物照片上色彩更明亮一些。时常看到很多老师聆听他的讲座附上的照片都给我这样的印象。

  一个知天命的人通过走进上千次的大中小学课堂中,李政涛老师“活出了他自己的课堂,也在课堂里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始终在心里叩问,寻找“在课堂活过”的“证据和痕迹”,始终“忧虑”着“如何不辜负我这一被世界赋予的生命,被时代赋予的生命,被父母与恩师赋予的生命?如何不辜负我的生命的独一无二?”

  曾经读到过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教育常识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他呼唤从人性常识认识教育常识的根源,引导教育者成为“有尊严和快乐的创造者”从而“为幸福生活而教育”。突然切换一个视角,我们不难发现,李政涛教授的观点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发现这些观点都基于课堂中的对象及因素的观察,在无数的课堂观察中早已超越工具数据冷冰冰的数字之上的人内心最深处的“疑”、“惑”、“痛”、“喜”的深度体验,从而链接起他与千千万的一线教师的心灵对话,不是理论的深奥,却充满无限诗意。

  李教授在书中谈到他对自己一种自我期许“不断让生命的另一个维度在课堂上浮现,至少让原有的生命维度有持续升级扩展的可能。不仅有日常浸润其中的课堂,还有如此这般对课堂的沉思与书写,同样成为促发生命维度迭代升级的一种方式”——这一段话,我读出了李教授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对中国所有老师们做示范,他的“日常”就是在课堂中“浸润”、对课堂的“沉思”,通过“文字”昭示他对“活在课堂里”的生命体验的意义。

  这本书带给李教授对“生命的升级与进化”,他几乎“耗尽了洪荒之力,竭尽所能调动了已有的课堂体验,积聚了所有的上课体验、观课体验与评课体验”,“这些神骨俱清的课堂,常常让我如同辛弃疾般的低吟”……“它们不约而同让我的文字有了些许生命的体温和实践的气息,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思皆出于我之行,以此证明生命体验和教育体验在教育思索与教育写作中的重要与不可替代,验证了生命实践对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在李教授对“课堂”与“生命”两个宏大命题的联系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他躬耕实践的数十年的根基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专家中最忧国忧民的一个典型——研究的深度决定了李教授观察的视角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带给李教授深思的面是无限大的,而李教授带着“生命使命”之意的人,是一位披荆斩棘的英雄带着一群愿意活在课堂的老师们行走在改革的丛林之中。

  这是一趟英雄的旅程——如果李教授在最初写这本书时表达活在课堂里的人“孤单”、“寂寞”,但当更多的愿意“活在课堂里”的人跟随着李教授一样地循着生命的足迹,去寻找生命的回响时,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义无反顾、赴汤蹈火,一同欢唱生命之歌,那时候才是真正体验到“疼痛感”之后的“喜悦感”。

  在停不下来的阅读中,既看到一位观察者犀利敏锐的觉察,也看到一位与忧国忧民、呕心沥血为中国基础教育殚精竭虑的辛弃疾精神同行者的悲悯,更看到继叶澜先生一样对中国基础教育充满无限期待的改革先行者的步伐坚定的持久的力量……

  “寂寞之树上结出的果子,它的美与芳香,将更为持久……”

  我想说,努力地“活在课堂里”,生命便不再“寂寞”!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