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1800字

2024-03-20 14:45:21.0 教师的语言力 读后感1800字 教师读后感1800字 497 浏览

简介《教师的语言力》是由三好真史编著的教育类书籍,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以下范文由读书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内容涵盖"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1800字-《读教师语言的魅力》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欲求读书好,先做读书人”,教师提升自我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便是勤奋地读书。今天为大家带来近期阅读的一本书——《教师的语言力》,通过不断阅读理解,付诸实践,我对教师语言技巧的运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提出:“语言具有力量,如果教师能够拥有语言的力量,就可以给学生带来勇气,激励学生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力》摒弃了传统话术,教给我们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只要在工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效。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语言具有力量,如果将这种力量恰当使用,就可以传递到学生身上,让他们拥有自信,并且勤于自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和体会。首先在第一部分“表扬的语言”中,作者提到我们要建立对学生的理想形象,也就是你想要通过你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当有了方向后,你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置目标。标准可以高一些,在你的严格要求下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做得好的方面第一时间提出表扬。
教师的语言力
  但是刚刚走向讲台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会使用“说得对”“太好了”这种简单的话语来表扬学生,但这样并不能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反而会觉得老师有点不太走心。书中介绍的“赋予价值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每天的放学走路队中,无论我怎么样有序组织或者怒斥批评,学生们还是无法全部集中注意,不是歪七扭八,就是前后说话,但是,当我对其中一个站姿端正的小朋友说:“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在练习中得“100分”的小朋友。他啊,在练习中是走得最好的,第一,手贴得很紧,背挺得很直。第二,身体没有晃动,也没有说话聊天,这对同学们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很有帮助哦,掌声送给他,现在老师看一看还有没有更多“100分”的小朋友,我要请他展示”这样通过赋予价值法,把“要求”无形中透露给学生,他们就会靠近“标准”养成自己督促自己的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有目标可循。

  其次,语言是心灵的桥梁,教育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语言运用亦是如此。在面对比较敏感自卑的学生时,我们可以将主语“你”换成“我”,当你夸赞学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学生可能会自我怀疑“我写得真的很好吗?比我写得好的有很多呀”,不如换成“我觉得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殊性。教育会变得更有人情味。在教育学生时,要充分分析学生自我归因的水平设置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如上课时来到教室发现黑板没擦,与其批评学生,不如带着疑问的语气问道“同学们发现了今天的黑板和平时有什么不同?”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还能够让学生更认真地分析自己的问题,下次做得更好。

  当一项班级活动做完或者一学期结束,我们想带同学们做一做总结分析时,可以利用书籍当中教给我们的方法:数值化法、原因法和总结法。“如果满分是一百分,回忆一下自己这个学期的表现,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呢?”当学生对自己有了评价后,我们再带领学生尝试寻找解决方法,做总结梳理,将自己的感受写在纸上,加深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最后,全书还含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专栏,其中,语言重构部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曾经感到过束手无策。起初,我不断地去更新我的理论知识,去模仿优秀教师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到最好。后来我发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也各有不同。我们无法用同一句话来激励每一位学生,也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班里的全部孩子。教育要求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每个孩子才能在教师的教育下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发挥自己的独特的潜力。一个孩子话比较多,换一个角度,她可能是活泼开朗的;一个孩子爱管闲事,她同时可能是乐于助人的;一个孩子做事慢腾腾的,她也有可能性格非常细致。这些发现全在于我们老师如何看待这个孩子。正如硬币有两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她的缺点经过我们的指导,也有可能成为她的优点。我们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以后的沟通减少成本,增加信心,还要多阅读多积累,学会用更积极更有能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们进行正向发展,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能继续坚持学习、坚定原则、坚守初心,永怀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

1 2

书籍简介

  • 教师的语言力

    教师的语言力

    三好真史教育 1164人浏览

      《教师的语言力》是2021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